市水利局
/slj/index.shtml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公共服务 互动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市水利局 > 动态要闻
重述百年河道治理管护故事:江阴老桃花港畔重立古代水利碑刻
发布时间:2025-08-08 10:22

近日,一尊独特的“勒石永禁”碑重立于江阴老桃花港畔,引来周边百姓关注。这座石碑为清光绪年间石碑复制品,因其宣扬河道管理保护的相关规定,由江阴市水利局重立于河东侧的西帝桥旁,具有文化弘扬和水法宣传的意义。

2024年12月,江阴市水利局开展水文化遗产调研时,从璜土镇文化站站长段海峰处了解到,老桃花港畔百年间应有一座碑刻。原碑为青石材质,保存在璜土镇石庄老街一户居民的墙壁上,多年前不知所踪,仅留存照片一张,其文字亦漫漶不清。为了搞清楚碑文内容,江阴市水利局联合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者,查阅相关文献,还原了碑刻全文。碑刻全文533个字,揭开了一段未载于史册的武进江阴(清代老桃花港西侧属于武进县,今属常州市新北区)共同疏浚老桃花港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代采取碑刻纪事的方式“示禁”,其最大特点在于石刻是特殊的书写记录材质,能够流传久远且难以删改,内容的公开性使其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警示作用。


1.碑刻载明桃花港河是明代通江运道

江阴古时是长江入海口,老桃花港是长江连接内河的便捷通道,往来此港的船舶较多。航行于老桃花港上的文人墨客也会描述沿河风光。宋人戴复古有《江滨晓步》一诗,记录了桃花港口一带的景观:“津头晓步落潮痕,行尽蒲根到柳根。雁影参差半江月,鸡声咿喔数家村。求鱼看下连筒钓,乞火听敲隔舍门。料得锦城无此景,欲将图画寄王孙。”清人许容曾以诗《过桃花港》描绘过这里的景色:“水滨红映一重重,笑倚风前夹岸逢。为语渔人宜早出,清时莫蹈避秦踪。”

翻阅中国运河史,“勒石永禁”的碑文被运河研究文献引用较多,只因其中提到桃花港是“明江运故道”。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常州西北吕城堰发生了坍塌,导致镇江至武进段运河被阻断,漕船只能沿着锡澄运河向北行驶,在蔡泾闸一分为二,一部分自黄田港,一部分自夏港出江驶往瓜洲,这块碑刻内容则证明,除了黄田港、夏港之外,老桃花港也应是江运通道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明代的老桃花港与利港、申港一道承担着芙蓉圩和武进地区洪水北排长江的主要通道,河道宽阔,适宜行船。老桃花港又占据江阴百渎中最西面的位置优势,选择由此入江可最大程度缩短江涛风浪之险。


2.碑刻记述了一次未载史籍的疏浚工程

古时,老桃花港是连接长江和西横河的重要通道,担负着交通、排涝和灌溉的重要功能,历史上修浚较为频繁。这块碑刻见证了一次未载于史志的由江阴、武进两邑共同实施的老桃花港疏浚工程。根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疏浚后,30多年来,河道淤塞不堪,潮汐不至,舟楫难通,车戽无由。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武进与江阴的本地河董没有坐视不理,由耆老董保呈请按照旧例,进行全河疏浚。此次疏浚工程十分浩大,共分为三段。南段从三官殿至谈家沟门,北段自谈家沟门至三浜口,又向北从三浜口延伸至港口,总共疏浚河道30余里,费时共4个月,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动工,至十五年(1889年)二月工程完工。碑文中,表扬了参与发起和组织实施拓浚老桃花港工程的相关地方绅董、董事、河董等人。


3.碑刻明确了古代河道管理措施

在清末,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一般由绅董等地方精英和地方水利负责组织,碑文中出现的“河董”,是专门负责河道管理的负责人,可谓是“河长”的前身,具体实施由民众按亩开挑。这体现了当时政府以立碑勒石的方式对治水兴利的有功之人进行称颂和褒奖,以表扬其治水的功绩。

为了更好地保护疏浚后的河道不再被快速淤积,碑文中明确了武进和江阴两县河道管理范围为河道东、西面沿线各四丈(约13.3米),设为官滩,即由官府进行管理的河滩地,相当于当今所称的河道管理范围。两县沿河的居民均“永远一律禁止”在官滩上私行栽种,以防耕种行为导致河泥卸落进入河道,进而淤塞河道。古代这部分 “示禁”内容,与如今河道管理中严禁乱垦种的要求一脉相承,且这一禁令在当下的河道管理工作中依然得到严格执行。可见古人已经十分重视河道沿线滩地由政府出面统一进行管理,以维护河道畅通。这种延续性,既体现了河道管理对于保障行洪安全的重要性始终未变,也反映出古今在规范河道管控空间相关行为方面,有着一致的目标。

2022年,江苏省省级重点水利工程——老桃花港整治工程(长江~S122省道段)正式启动。江苏省水利厅组织无锡江阴市和常州新北区,共同拓浚河道6.87公里,加固堤防和护岸总长13.968公里,拆建桥梁4座、新建桥梁1座、迁移桥梁1座(文物桥),新建老桃花港江边枢纽。

时隔134年后,江阴市和新北区沿河两地再次同治老桃花港,这一刻,时光仿佛重合,曾经的浚河护河故事从碑文中走来,变得愈发鲜活。鉴于碑刻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江阴市水利局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单位和历史文化专家将原碑文完整复原了出来,并将之通过复制的方式重立于江阴、新北两地交界的老桃花港河畔,见证一段治水佳话,也将爱河护河的故事长远留存。

勒石永禁(全文):

钦加同知衔特授调补江苏常州府武进江阴正堂吴许为照得给示勒石以垂久远事

恭奉府宪札开据桃花港武江两邑绅董庄毓鋐,董事薛尚贤,黄永昌,金廷英,董徵,戴龄,刘鸿俊,刘迺慰,彭允恭,河董:祁克桢,金旆荣,张会信,孙子英,韩秉甡,许翊周,奚兆荣,冯玉德,王秉衡等禀称,桃花港一河,前明江运故道,跨武江两邑,绵亘丁桃前利四镇。南段自三官殿起至谈家沟门止,北段自谈家沟门起至三浜口止。又向北三浜口至港口止,西面为武邑单河,东面为江邑单河,通计河身长三十余里,九千余弓。自咸丰七年浚后,迄今三十余年,淤塞不堪,潮汐不至,舟楫难通,车戽无由。自光绪十三年,各董等不得坐视,为此耆老董保呈请出示率由旧章,全河疏浚,兼奉谕董寿捐协办,是年岁暮不及动土。至十四年十一月既望,该董等协同段董河头断坝,分段插牌兴工,并由江邑请委二尹程雲协厅杨禹门晨夕督浚,至本年二月,通河始得告竣。而该段之河滩,居民贪利任意栽种,污泥既易卸落河道,即日形淤塞。种滩为害,实属非浅。兹求严饬居民不得将官滩私行栽种,以致淤塞河道,永远一律禁止,诚于农商水利,垂惠无穷。兹据大宪批饬,自可照办合行示禁。为此示仰董保居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按亩开挑工程浩大,现已一律告竣,畅流无滞,嗣后河滩两旁不准沿滩官地私行裁种,沿习为常。自示之后,倘敢抗违例禁,准该董保指名禀究、从重严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切切。特示
江、武两邑县志可稽东、西面官滩各肆丈
光绪十五年己丑伍月 勒石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苏ICP备05002806号  苏公网安备 32028102000565号 网站标识码:3202810016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