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解码科技镇长团:培创新土壤 育产业森林
发布日期:2025-08-05 08:58    文章来源:江阴日报

集智聚力凝星火,产学融才起浪潮。

再过不久,无锡市第十七批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即将进入轮换期。在江阴奋斗的一年里,他们以“挂职即本职”的责任感,努力为企业发展“开良方”、为科技创新“架桥梁”、为招才引智“牵红线”,成为推动江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劲力量。

“挂职虽有期限,但科技镇长团成员带来的高校专家、科研成果、合作项目留在了江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有17批次来自全国高校院所和部省机关的科技镇长团成员在江阴留下奋斗足迹,将智慧的种子深植这片创新热土,更让科技的清韵浸润每寸制造沃野。

深挖痛点

把脉问诊赋“新能”

“企业的需求在产线上,不在实验室里。”这是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讲师、无锡市第十七批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团员朱呈勇挂职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初到江阴时,朱呈勇信心满满:“江阴制造业基础扎实,风电、船舶等产业体系完备,与我主攻的风能技术与流体机械研究十分契合。”

但科技创新从“书架”到“货架”并非一蹴而就。为了了解企业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朱呈勇几乎每天都在学校与各个企业之间往返,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深入交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行业面临的痛点和技术瓶颈。他发现,一方面,高校院所手握大量知识产权、高价值成果,但苦于转化无门;另一方面,大量企业需要核心技术,却找不到创新源头——“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夹生等现象由来已久。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变革走向深入的今天,如何打通堵点,跨越从学术到产业的鸿沟,已然成为江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破解痼疾,协同融合是关键。“科技镇长团为科技创新搭建了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桥梁。”朱呈勇说。很快,在科技镇长团的牵线下,朱呈勇与江阴市节流装置厂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江阴市节流装置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节流装置被广泛使用于核电、火电、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对产品的安全性能要求极高。他们发现,传统产品测试依赖大量物理实验,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极端工况下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借助朱呈勇团队研发的仿真系统,企业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快速模拟高温、高压、强腐蚀等复杂场景,且模拟结果与真实实验误差小于3%,为企业精准优化产品设计,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提供了极大便利。“以前一个新产品的验证要反复做实验,耗时几个月,现在通过仿真技术,几天就能完成迭代。”该企业技术负责人感慨道。

在科技镇长团一年的经历让朱呈勇意识到,只有真正扎根产业一线,才能让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不久,在他的建议下,在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应用牵引等多维协同下,江阴市节流装置厂有限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签约,“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同步揭牌,将进一步以“点对点”的技术攻关,为企业检测核电用关键节流装置的安全性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推动我国在高端核电装备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破壁攻坚

创新引领攀“新高”

在今年这批团员中,郝南京是身份较为特殊的一位——科技镇长团团员、大学老师、企业创始人“三位一体”,这让他成为连接高校科研、企业需求与市场转化的关键纽带。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教授,郝南京长期从事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等涉及微纳尺度传热传质过程强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作为江阴微化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又深谙产业化落地的痛点和市场需求。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在科技镇长团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既能精准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又能快速调动高校的科研资源,推动技术攻关。

被问及创新成果缘何选择在江阴落地时,郝南京坦言,江阴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是他坚持在江阴孵化成果的关键点。“江阴有64家上市企业,政府对企业、对人才的贴心服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企业成立后不久,就完成了近2000万元的社会化融资。”郝南京说,企业的拳头产品纳米冷却液大部分的客户都在沪苏浙地区,而江阴通江达湖的地理位置正适合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江阴的产业生态与我们高度契合。”郝南京补充道。江阴作为制造业强市,拥有完善的精密制造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精密加工配套等环节一应俱全。纳米冷却液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耗材,能够直接对接本地风电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实现“研发—测试—应用”的闭环验证。

“科技镇长团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真正站在企业和高校的交叉点上思考问题。”郝南京说,只有真正跨过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鸿沟,科技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制造企业,而他的公司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产品,逐步打开市场。

像郝南京这样的科技镇长团团员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搭建了高校成果与地方产业的“高速通道”。目前,江阴已为这类产学研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量产的全程配套支持,让更多“纸上专利”加速变成“账上利润”,持续引领江阴产业再攀新高峰。

平台赋能

校地合力聚“新智”

“科技镇长团背后的资源就像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最适合生长的土壤。”江阴市副市长、无锡市第十七批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沈乐说。

让每一位团员“各谋其事,各尽其才”是沈乐一直坚持的理念。科技镇长团汇聚了一批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每位团员都代表着各自的专业领域和高校资源,更串联起产学研创新网络,成为聚合创新合力的重要平台:科技镇长团与西安交通大学长三角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携手,共同创建“科技镇长团创业创新活动基地”,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交流座谈,已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次,助推实现“产”与“才”精准嫁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在团员的考核方面,沈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对团员们从事的科技创新工作不能只进行简单的量化考核,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衡量他们的贡献。”沈乐说。通过科技镇长团的搭台赋能,团队中两名成员成功入选暨阳英才计划,并创办无锡唯智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等两家科技型企业;一名团员充分利用后方单位资源优势,紧扣江阴“34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高端纺织产业规模效应为引导,成功引入智改数转服务商无锡汇云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霞客湾创智园,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筑牢数字化根基。

沈乐常说:“科技镇长团要做的不是短期‘输血’,而是帮助江阴建立起持续‘造血’的功能。”这种理念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一年来,科技镇长团累计走访企业120余家近600次,收集全市科技、人才等需求信息262条,精准提供助企服务,成功对接技术需求65项,签订涵盖技术开发、对上争取服务、知识产权开发和转让、人才引进及国家课题资助等多方面的校地产学研合作合同48份,合同累计金额达470万元;联合团员后方院校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和对接会,累计为当地引进本科、硕士等优秀毕业生73名,有效缓解企业人才需求压力;形成《超大型化趋势下无锡风电产业的挑战、优势与发展路径研究》《新能源电力消纳技术现状调研——浅析江阴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江阴模式”探索——基于科技镇长团视角的实践观察与未来思考》3篇高质量课题报告,为地方发展献上“智荟”硕果。

如今,在江阴这片创新沃土上,科技镇长团播撒的种子已蔚然成荫,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未来,一场由科技镇长团引领的“人才革命”与“产业变革”必将交织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图景。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