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5-02817 | 生成日期 | 2025-07-15 | 公开日期 | 2025-07-15 |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 主题(一级) | 卫生、体育 | 主题(二级) | 卫生 | 关键词 | 医院,医疗,疾病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 内容概述 | 注意!身上突然多出“小黑点”,小心是蜱虫! | ||||
夏天到了,我们经常看到有新闻报道:有人身上突然发现了小黑点,粗看还以为是长了新的色素痣,或者皮肤不小心抓破的结痂改变。但是,凑近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小黑点是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周围隐隐发红,实际上这种就是蜱虫叮咬的情况,会发生多种疾病,需要尽快科学处理!
什么是蜱虫?
蜱虫俗称“草爬子”“壁虱”和“狗豆子”,体型极小,不吸血时仅如芝麻粒大小(红褐色或灰褐色),吸饱血后膨胀如黄豆甚至更大。
活跃期:每年3-10月为蜱虫活动期。
生活习性:蜱虫多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此时温度和湿度较适宜其寻找宿主。蜱虫偏好出没在草地、灌木丛、森林边缘、牧场及农田等植被茂密、宿主(鼠类、家畜)丰富的区域。人工环境比如城市公园、绿化带、宠物活动区等也可能存在蜱虫,尤其是寄生在犬类体表的微小牛蜱。
被蜱虫叮咬后有哪些症状?
1、局部症状
蜱虫叮咬后最常见的反应是叮咬处可能出现轻度的红肿、瘙痒、疼痛感,部分叮咬区域出现硬结、丘疹或者溃疡结痂改变。因为蜱虫吸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也可能被人发现的时候,蜱虫还没有脱落,外观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黑色皮疹。
2、过敏反应
部分敏感个体在被蜱虫叮咬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蜱虫的毒液出现过敏反应,比如后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另外,蜱虫叮咬可能会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使得部分人在进食红肉后可能存在迟发性过敏反应(红肉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
3、蜱麻痹
部分蜱虫唾液毒素在叮咬人体后 4-7 天开始引发“麻痹”的情况,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步态不稳,症状会逐渐波及上肢、颅神经等,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若不干预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在蜱麻痹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乏力、易激惹、躁动、肌痛等前驱症状,但通常无发热,没有神经感觉或认知改变,所以一旦出现了明确的虫叮咬迹象,后续一周内都需要重点关注有无“蜱麻痹”的风险。
4、多种传染病
蜱虫叮咬还可能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比如:莱姆病,通常容易出现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森林脑炎,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可导致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容易出现发热、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降低、淋巴结肿大、乏力及胃肠道症状等,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其他,如巴贝斯虫病、蜱传回归热等。
如何做好防范?
在蜱活跃的季节(3-10月)应尽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如有需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穿着防护性衣物。进入可能有蜱虫的区域时,穿长袖、长裤,将裤脚塞进袜子或靴子里,戴帽子。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
使用驱虫剂。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
及时检查蜱虫叮咬情况。户外活动后,尽快(2小时内最佳)仔细检查全身和衣物,重点检查头发、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腘窝、腰部等皮肤褶皱处。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虫。
正确处理叮咬。发现蜱虫叮咬,最好尽快就医。如无法就医者,尽快用细尖镊子(专用除蜱工具最佳)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虫头部或口器,垂直、平稳、缓慢地向上拔出。避免扭转、挤压蜱虫身体,以免刺激其释放更多唾液或病原体。拔出后,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叮咬部位和双手。不要用火烧、涂指甲油、涂油等方法试图让蜱虫自己松口,这会增加感染风险。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被叮咬后数周内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此外,患者的体液、呕吐物等也被证实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虫病的急性期患者及重症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较高,传染性也较强,在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体液、呕吐物等也是感染该病毒的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