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位于国乐岛的江阴音乐厅内弦乐悠扬,“光明行”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音乐会在此奏响。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教授率中央音乐学院新生代演奏家,以12部作品构建起跨越百年的音乐对话,纪念“二胡鼻祖”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这场名为“光明行”的音乐会,既是对刘天华等民乐先驱的致敬,也展现了当代民乐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探索。
音乐会在世界首演作品《梅弦清韵》中拉开帷幕。中央音乐学院圣风室内乐团以丝竹重奏演绎梅派经典,与刘天华1930年编订《梅兰芳歌曲谱》的学术精神形成时空呼应。来自江阴的青年演奏家林陈颉颃演奏的《病中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运弓技法,展现了刘天华在创作时试图从苦闷中寻求解脱的心境,生动地诠释了原曲的情感内涵。音乐会中段,周艺妮演奏的《月夜》如银纱拂面,泛音段落展现月华流淌的澄澈意境;《苦闷之讴》中层层递进的音型重复,将二胡的叙事张力推向极致,《悲歌》的苍劲揉弦与《闲居吟》的散板吟咏形成鲜明对比。闫国威指尖跃动的《空山鸟语》则通过急速跳弓与滑音组合,营造出“蝉噪林逾静”的东方美学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章海玥演绎的《烛影摇红》,钢琴伴奏原丁在爵士和声背景下重构传统旋律,二胡揉弦幅度随情绪涨落微妙变化,恰印证了刘天华“国乐改进”的艺术主张。
压轴环节,于红梅教授亲自呈现新作《心之弦》。这部四乐章协奏曲以《闲居吟》为引子,在“憧憬”乐章中发展出充满现代感的复合节奏,最终以《光明行》核心音调升华收束,全场观众随进行曲节奏自发击掌。最后,中央音乐学院圣风室内乐团和江阴二胡班小学员们合奏的《光明行》将气氛推向高潮。返场曲目《赛马》以欢快的节奏点燃全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这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音乐对话圆满落幕,展现了民乐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于红梅教授曾受邀担任2025年央视春晚江阴“千人二胡”领奏嘉宾,让亿万观众感受到二胡的独特魅力。“光明行”音乐会结束后,她动情地说:“刘天华先生用37年的生命点燃了现代民乐的火种,今夜我们通过民乐演奏与他跨时空对话,也是对民乐精神、民乐文化、民乐传统的一种致敬和传承,让古老乐器焕发出时代之声,更期盼民乐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永葆生机。”江阴二胡学员张梓轩激动地说,能跟于红梅教授同台演奏,是自己音乐生涯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场聆听二胡演奏家们的表演,感觉很震撼,今后我一定努力学习二胡技艺,希望能跟他们一样成为传承民乐的使者。”
出生于江阴的刘天华被誉为“国乐宗师”“二胡鼻祖”,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阴作为“民乐之乡”,依托刘天华文化IP持续深耕民乐传承,将“民乐文化”打造为城市五大文化名片之一,目前全市活跃着60余支民乐社团,“二胡进校园”工程实现镇街全覆盖,培育了大批青少年民乐爱好者。今年年初正式成立的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整合弦乐、弹拨、吹管、打击乐四大声部,汇聚民间艺术精英,致力于传承刘天华民乐精神,塑造“江南丝竹·江阴韵”特色品牌。当天,“刘氏三杰”后代、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育熙受邀前来观看音乐会。他说:“能在家乡欣赏到这么高水准的民乐音乐会,很激动。在纪念刘天华先生的时候,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那一代人满怀爱国热忱,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不懈努力。他们以崇高的民族责任感和艺术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新篇章,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