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人社局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3-01056 生成日期 2023-04-28 公开日期 2023-04-2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公告
主题(一级) 劳动、人事、监察 主题(二级) 社会保障 关键词 就业,失业,劳资,人才,补助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23年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3年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敢”精神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决策部署和人社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人才人事、职业培训、劳动关系等工作,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牵引加快公共服务转型优化,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奋勇争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作出更多人社贡献。

全市人社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支持成功自主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1.6万人;健全社保制度体系,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新增参保3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引进大学生1.5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1300人,人才总量达54万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以上;推动公共服务效能提高,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7%以上。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

1.坚持政治统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对标对表,细化落实举措,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江阴人社系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按照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人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支部主动融入中心工作,聚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励年轻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重大任务、重点项目攻坚。着力提高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继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工作,深化开展“双强双优”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精心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人社特色党建品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开展“暨阳红—盟红江阴”基层党建行动,推动联盟发挥实效、迈上台阶。

2.加强队伍建设。持之以恒开展“三转一提”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坚持“好干部”标准,进一步统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一体推进综合考核、年度考核以及平时考核工作,继续开展系统通报表扬工作,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开展“四业三评”活动,评选“专业能手”“新业示范”“勤业先锋”,开设“人社精业课堂”,全面提升人社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畅通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渠道,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持续开展年轻干部挂职墩苗交流活动。发挥好群团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人社一家亲”工会品牌建设;建好青年成才平台,持续开展“师徒结对”“青年干部论坛”等活动,激发人社青年爱岗敬业热情;举办“巾帼心向党”女职工系列活动,浓厚向上向善氛围;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者进社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

3.严明纪律规矩。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加强“廉洁机关”建设,灵活开展日常教育、专题教育、警示教育,打造富有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扎牢制度篱笆,前移反腐关口,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源头治理,让权力始终在制度和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推动巡察、审计、监督无缝对接、密切联动,高标准做好巡察整改工作,保障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和部省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常态开展明察暗访,持续增强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监督,特别是专项经费使用、社保基金管理等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健全完善内控机制,推动“不敢”“不能”“不想”贯通融合、协同深化。

4.严抓意识形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责任清单。加强人社领域意识形态风险分析研判,积极主动做好本系统重大突出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及处置,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深入开展线上、掌上政策、工作宣传,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5.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深入实施《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作用,推动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进一步稳定企业职工队伍。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前期疫情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积极开展应对行动。坚持稳岗拓岗同步,落实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拓展实施“苏岗贷”,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基层、直惠企业。健全完善以监测分析预警系统为核心的就业监测分析工作体制,开展多维度监测分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6.强化重点群体帮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000个。持续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全力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贯彻落实市政府“3610”行动,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以一对一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全年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超过77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900人,城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7.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持续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活动促进等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创业登记实名制管理,做准做实创业服务数据。加大创业载体培育力度,升级创业大学培训模式,推进创业“孵化飞地”建设,并鼓励引导镇(街)、企业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基地,引领创业人员成功创业。扩大创业富民担保贷款发放规模,发放贷款3500万元以上。优化大学生创业园运行,挖掘一批省、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举办创业活动周、创业指导进基层等创业主题活动,造浓创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5000人。

8.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新建2个镇(街)就业服务中心和10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站,深入打造集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求职招聘、人才服务、职业指导、权益维护于一体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因地制宜建设零工市场,全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多元化供给水平,落实《江苏省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丰富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发挥好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及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继续开展好江阴市2023年“创响江苏”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好春、夏季招聘活动。构建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职工培训“三合一”大培训工作格局,高质量开展制造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发挥好公共实训基地、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多元培训载体助力作用和培训补贴资金的推动作用,促进劳动者从“好就业”到“就好业”转变,形成高质量就业与高质量产业发展的正循环。

三、健全社保制度体系

9.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规范企业养老保险待遇项目,落实基金收支计划。常态化做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待遇计发工作。严格落实国家、省社会保险“缓减免”优惠政策,推动发展企业年金,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完善工伤预防、认定、康复工作体系,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质量建设,深化工伤预防内容和机制创新。扩大职业康复先行优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伤康复全链条服务项目。

10.纵深推进参保扩面。深入开展“全民参保扩面专项提升行动”,实现精准扩面。进一步加强引导、优化服务,持续开展“无保障”人员摸排进保,锚定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推动更多的人主动参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持续落实低收入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现缴费困难群体100%参保登记、100%参加社会保险、100%代缴社保费。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适时开展政策扩围。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基层快递网点工伤保险应保尽保,鼓励用工单位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探索拓宽城乡居保资金筹集渠道,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步推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在50%以上镇(街)建立集体补助机制,不断提高居民养老保险保障能力。

11.稳步提升待遇水平。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调整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动态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面落实《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配套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统筹做好符合条件失业人员失业保障工作,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稳步提升失业保险待遇水平。

12.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深入实施《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评估,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完善常态化非现场监督机制。健全业务经办、信息系统、岗位设置、风险防控等规章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加快推进省社保基金监管平台全面应用,完善要情疑点数据排查闭环管理,探索创新开展社保基金监督履职评价,依法依规查处侵害社保基金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立完善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拓宽人才招引渠道

13.支持培育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卓越博士后计划,推动博站备案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孵化力度,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引导博士后人才投身“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博士后工作站长期运行质量。

14.加快集聚产业人才。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年内引进大学生1.55万人、应届毕业生7750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继续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实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重点产业项目化培训和稳岗留工线上培训,拓展实施学徒制培训,扩大实施新产业、新职业及数字技能培训,探索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就业重点人群“技能+就业”专项服务计划、创业培训进校园计划。升级迭代江阴长三角数字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争创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探索联合智能制造链主企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阴中专建设技能技术中心;培育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主体40家;加快推进江阴技师学院和现代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贯通发展,推行专技与技能项目“一试双证”;推广新八级工制度,指导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实施阶梯性培训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性培训对接产业需求精准度。

15.全面激发人才活力。持续关注周边人才政策动态,紧贴无锡“465”、江阴“345”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及“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等重大战略,探索优化现有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精准性”和“适配性”。争创省级留创园、省级留创示范基地及“省留学人员之家”。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落细落实职称评价破“四唯”政策、职称评审风险防控指南,有序推进职称评价社会化。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争创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示范工作室和传承示范基地。

16.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按照人才成长和流动规律,围绕人才服务链,加强政策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增强人才获得感。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库,准确掌握人才队伍总量、层次、结构等情况,实现数据资源规范动态管理。重点聚焦高校学生如何留在江阴,探索特色人才服务方式,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人才规划师”,创新高校引才大使、引才专员工作机制,推动镇(街)建立留才联盟。联合有关部门发挥好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作用,让优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丰富引才活动,延伸“江阴高校日”内涵,深入开展人才就业政策宣讲会和才企专场对接交流会;举办“才聚江阴”云招聘、“乐业江阴•筑梦青春”未就业青年招聘夜市、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基层行等一系列专项活动;探索线上引才“一科一企”、“一镇一校”新模式。加强与本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政、企、校”联建联育联动平台建设。推进职称电子化评审模式,逐步推广一年多次评价方式,为人才评价开辟“绿色通道”。

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规范和创新事业人员公开招聘,推行能上能下的竞聘上岗制度,开展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规范开展创建达标评比表彰活动。在确保人事考试100%安全的基础上,完善新建成的江苏省人事考试标准化县级考区(江阴考区),继续对接省级一体化考务平台,力争实现更多省考、国考项目属地化考试,吸引更多外地考生来澄参考,拉动考务经济,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提升城市吸引力。

五、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18.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劳动关系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积极作用,形成部门联动和社会协同的治理合力。研究推进我市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打造“澄薪无忧·来江阴请放心”品牌,开展“送法上门”活动,完成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业园区、镇(街)和金牌协调员的培育和推选工作,做好商业综合体和谐劳动关系培育工作。贯彻落实《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扩大集体协商建制率,探索推进电子劳动合同签订。深化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秩序。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资收入分配指导,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

19.提升仲裁调解工作质效。运用繁简分流、要素式办理、网格化处理等办案方式,提升仲裁办案效率。扎实开展“仲裁服务月”活动,采取公开庭审、用工体检等形式服务企业和群众。推进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凝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力量。推动裁审深度融合,进一步统一法律认识和裁审尺度。推动多元化解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深入推动企业、镇(街)、行业协调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依托仲裁机构、法院诉调机构、镇(街)调处机构、企业调处委员会、人民调解组织相互配合的大调解机制。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结合仲裁院搬迁新址,强化智慧仲裁建设,探索市级劳动关系联合调处中心建设,提升联动处置水平。

20.加强劳动保障综合治理。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雷霆行动”,严厉打击人力资源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工时和休息休假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劳动监察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实施“案卷质量提升年”行动。认真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坚持降增量、去存量、防变量相统一,创新根治欠薪线索处置运行机制、考核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下联动,提升市、镇(街)两级的处置效能,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动实现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A级等次。

六、提升人社服务效能

21.创新创优服务模式。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动态调整全市人社系统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实现同一事项全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施市级人社“一窗式”大厅自助服务升温行动,继续开展“走流程”等活动,探索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优化综合服务经办效能。拓展就业、社保、人才“一件事”集成应用,持续强化老年人、残疾人、工伤职工等特殊群体的精准服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持续拓展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就近办。健全织密社保卡15分钟服务圈,稳步推进第三代社保卡升级换发,积极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金融支付等民生领域的使用场景,年内全市电子社保卡常住人口覆盖率达62%。加大“家门口”人社公共就业服务站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全面开展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好差评”工作,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不低于97%。坚持加强文化养老引领,充分利用各类老年教育资源,开设老年兴趣研学课程,逐步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22.推动人社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数据赋能水平,开展好市场主体和个人信息采集,推广电子档案。充分激活人社数据要素价值,结合江阴实际项目式、集成式开发一批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打造智慧便捷的数字化人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江阴地方特色优势,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用好回流数据,挖潜数据价值,探索开发更多具有乘数效应的应用场景。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安全意识和底线意识,开展安全应急演练。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数据共享率达100%。进一步推进信息平台“人医分家”工作,加快实现人社、医保硬件平台分割。

23.积极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决定等程序。落实人社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强化被诉行政行为承办单位应诉、答辩主体责任,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开展年度重点法治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责任制,提高人社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社会知晓度。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合同协议签订中的咨询作用,防范民事法律风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完成主动监管和联合监管任务。

24.扎实做好规划统计工作。做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制定实施年度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监测。加强统计管理,完善指标设立和分解方式,强化指标“指挥棒”作用。提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质量,完善GDP核算工作机制。根据省市工作部署,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25.全力防范化解人社领域风险。抓细抓实人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紧盯规模性失业、社保基金安全、人事考试安全、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人社数据安全等风险点,紧盯技工院校、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事大厅等重点场所,全面排查化解风险隐患,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按上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6.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助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工作。服务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推动人力资源南北对接。落实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工作。

27.强化新闻宣传、政务公开和调查研究。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提高系统干部政策解读和社会动员能力,讲好人社故事,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人社领域政务公开。全面贯彻各级关于大兴调查研究部署要求,组织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年度调研课题和创新亮点项目评选,推动调研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

28.提升机关管理运行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持续开展内部控制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好办公用房、食堂、公务接待、节能、公车、物业管理等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积极做好消防、安全、保密、档案等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