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发改委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3-00947 生成日期 2023-01-10 公开日期 2023-01-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报告
主题(一级)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级)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关键词 经济,文件,报告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江阴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关于江阴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3年1月3日在江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江阴市人民政府

202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左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6.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左右;

(四)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

(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0亿元;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七)进出口总额增长6%(以人民币计);

(八)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上报数);

(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增长3.8%和5.3%;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一)万元GDP能耗下降3%;

(十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十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9.2%。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一)巩固发展成果,全力稳住经济运行。惠企政策精准发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产融结合持续深化。

(二)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科创成果持续显现,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三)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激发发展活力。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多项改革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活力涌动。

(四)聚焦品质提升,扎实推进城乡建设。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市治理更加精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五)推进绿色发展,有效提升环境品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提亮城市生态底色。

(六)维护社会稳定,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七)践行共建共享,大力改善民生福祉。持续强化各类保障,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健康江阴,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奋进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基于国内外形势、上级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建议2023年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

(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0亿元;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七)进出口总额保稳提质;

(八)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

(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十)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十一)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十二)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三)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计划目标并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3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激活发展动力,在巩固发展态势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用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长电微电子微系统集成制造、远景智能电池等项目建设,确保盛合晶微12英寸集成芯片、恒润传动风电轴承等项目竣工投产。积极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全年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36个、完成投资262亿元。推动产业转型提升。聚焦智改数转,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800家。实施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确保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突破150家。深入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力争年内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全力提振消费需求。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消费回暖,拓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托育等消费增量。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办好旅游节庆活动。

(二)聚焦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聚焦“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新增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入库超26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主导、参与完成国内外标准制(修)订79项。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加快科创载体建设。新开工建设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投用80万平方米,引进科创载体运营机构5家以上。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无锡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做强“霞客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招才引智品牌,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增高层次人才800人、高技能人才6000人,人才总量达54万人。加强金融赋能创新,用好“苏科贷”“锡科贷”等科技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全社会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坚持深化改革,在开放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改革能效。稳步推进“4+1”功能区调整建设。聚焦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政务服务体系2.0版本。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优化镇街赋权事项,实现部门监管与综合执法高效协同。全面落实省第四轮农村改革任务,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纵深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盘活腾退提升土地1.3万亩、其中集中连片4000亩,形成千亩以上可用地块2个,建成一批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向南加速锡澄一体发展,与锡山区、惠山区合作推进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发挥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阴实践基地等作用,持续导入科创人才项目。向北完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与合作模式,促进两地实现更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向东主动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各类优质资源溢出;深化澄张虞一体化发展,启动示范区规划研究。向西加强与常州天宁区、经开区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等市场潜力,培育一批特色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新兴业态,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实现对外直接投资4.5亿美元。深化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等合作,释放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全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运量70万标箱。做优综保区“五大中心”功能,推动综保区实现争先进位。

(四)加速产城融合,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大各类专项规划衔接力度,深化完善“一湾一谷”、城市更新地区、高铁新城区域规划设计。做好用地保障。加快澄江街道、城东街道、云亭街道、南闸街道、徐霞客镇、青阳镇、月城镇、周庄镇、祝塘镇、顾山镇、华士镇、新桥镇、长泾镇、璜土镇、夏港街道、利港街道、申港街道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编制。推动城市更新。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推进中心城区、青山未来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做好征迁安置,创新安置补偿模式,启动建设安置房120万平方米、建成35万平方米,加速推进已交付安置小区不动产办证工作。启动省园博会核心区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善交通设施。加快路网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开通运营,锡澄S1线通过项目验收,滨江路(城区段)、长山大道一期、锡澄路一期、新澄杨线一期等快速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沿江高速拓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实施精细管理。深化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推动21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5个,拆除违建10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停车泊位2500个。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推进10个镇级农业产业园、100个村级特色园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新建3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启动新一轮美丽农居建设,建成1—2个先行示范点,争创无锡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11个。

(五)擦亮发展底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两高”项目清理,推动重点行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争创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省星级绿色港口4家。推进降危减化,加快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家。推动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集群整治、微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确保城区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双改善。压实河长责任,突出源头治理,确保69条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90%,国省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继续保持100%。落实危废全过程规范管理,推进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污染地块100%安全利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大土地修复和岸线腾退力度,建好千亩长江生态湿地等生态景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展黄山北坡等区域生态修复,启动白屈港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达25%、27.8%。

(六)做好民生实事,在安民心增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扶持自主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1.6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扩面3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440元左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兜住民生保障底线。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启动五星幼儿园、南菁高中实验学校城西校区等建设,推进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华师大江阴实验学校、南师大江阴实验学校等建设,澄西高中、滨江实验学校等建成投用。完成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建设,妇幼保健院改建稳步推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精准保障“一老一幼”,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成两家镇(街)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市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组织开展市民文化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高质量完成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承办。推进室外全民健身设施更新管护,推动健身步道建设和体育公园改扩建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完成适园等“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项目5个。创建更安全社会环境。推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护稳定”,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药械保供、重点人群和场所服务保障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市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聚焦化工、冶金工贸、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持续“双下降”。深化平安江阴建设,依法严打涉黑恶、食药环、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弱势群体等重点违法犯罪,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关于江阴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