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2-03499 | 生成日期 | 2022-07-14 | 公开日期 | 2022-07-19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函 |
主题(一级)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主题(二级) | 文化 | 关键词 | 项目,宣传,提案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关于新形势下提升文化阵地资源供给的建议(0106号) |
案别(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祝塘镇政协工委 |
标 题 |
关于新形势下提升文化阵地资源供给的建议(0106号) |
建议/提案内容 |
一、基本情况 江阴是一片红色故土,于玲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创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炎黄”张纪清续写着这片土地的“大爱”传统,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渡江战役纪念馆、江抗”纪念馆、“炎黄”陈列馆等特色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料支撑。尽管如此,江阴的各类文化阵地资源也没能摆脱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普遍存在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1. 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江阴的文化阵地建设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集中展示了一直以来在人文、抗战、公益等方面的突出人物和事迹,但是在故事内容、乡土风情的挖掘方面依然有文章可做。比如“江抗”馆,对于颜家桥痛击日寇、战斗英雄故事等方面的挖掘还稍显不足,一是在布展中未能完全展现出丰富的故事性,现代化布展手段的运用还稍显不足;二是讲解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未能完全吃透内涵,也缺乏必要的讲解技巧,在讲述过程中不够生动,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够。 2. 活动开展比较单一。江阴的文化场馆开展活动依然是以静态的参观为主,受众大部分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群众所期盼的动态的、社交化的多元文化服务还未真正起步。同时随着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我市文化供给内容、方式更新缓慢,在公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供给上还有待提高。 3. 管理方式比较传统。江阴对于文化阵地资源的管理是延续传统的,即政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且运行中缺乏专职人员。如今大力倡导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具有不同于政府和市场的独特优势和特长,是对政府和市场的补充。但是江阴的社会组织绝大多数带有“政治色彩”,它们的实质是政府功能的延展,他们和政府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具有同质性的组织间的职能分配。 4. 需求表达机制尚不健全。除了政府部门参与以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公众需求的有效表达,但是由于目前群众需求表达能力不足、意见表达的渠道单一,同时政府在沟通渠道拓展、文化政策宣传上的缺位,使得群众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能力和意识缺乏。 三、具体建议 1. 文化内涵挖掘要接“地气”。乡土文化是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它所凝结的文化价值底蕴展现的是江阴本土自身特有的物质表现形式与人情价值观念,一方面能够赢得群众认同,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当下,让“城市化的村民”在心理机制上仍然眷恋乡土。要加大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水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议镇级讲解员能够走出去多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为参观者带来更佳的参观体验。 2. 阵地打造要汇聚“人气”。以祝塘镇为例,祝塘镇的“炎黄”陈列馆在镇区中心,紧邻人气旺盛的世纪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能进一步加强规划,把其当作祝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核心,辅之以道德讲堂、阅读室、文娱中心、培训等功能,缀上“听”、“说”、“读”、“写”、“唱”、“演”等概念,定能更好的传承“炎黄”精神。 3. 思维转变要兼具“勇气”。改变传统思维定式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在这一方面我们走访了江阴市青阳文化体验空间,深入探讨学习了这一是由青阳镇政府精心打造的公益文化阵地。发现在文化阵地资源供给中,借用社会专业组织力量是必行之路。政府要通过制定和修改政策制度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环境,引导或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来。 4. 宣传方式要体现“灵气”。通过“三微一端”,在线上线下实现宣传内容由“可读”到“可听”“可视”的转变,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渗透力,让党的理论、方针、路线真正在潜移默化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
承办单位 |
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答复内容 |
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0106号 提案的办理函复
澄政办函〔2022〕284号
祝塘镇政协工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提升文化阵地资源供给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无锡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了“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获取更加便捷,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市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增点扩面,不断完善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建成17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1家省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27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58个、农家书屋235个。近年来,建成1+57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包含社会力量合作的三味书咖阅读联盟、主打智能化自助服务的“艺风书房”服务体系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二、提质增效,持续扩大文化供给。全市各文化场馆常年组织开展各类高品质文化活动,连续多年举办“芙蓉花奖”评奖活动、“书香江阴”读书节、市民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文化惠民力度,利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让文化服务深入社区、校园、企业,提升全民文化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每年开展市民公益文化培训班、举办 “暨阳大讲坛”“艺风读书会”等各类阅读活动千余场,大力促进全民艺术普及和全民阅读推广。全市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吸引大批观众。各镇(街道)文化站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扎实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4.8726,国民综合阅读率达96%,位居省市领先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活动供给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改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我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协同推进打造“最美空间”体系。不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以及公益性小剧场建设,实施省“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无锡市“艺术拾珍•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目前我市已有6个空间入选省“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通过打造,全面促进场馆设施和服务的提档升级。同时,通过与企业、学校等合作共建的形式不断拓展共享小剧场、篮球场文化阵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阵地管理上积极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市有3个镇街采用服务外包形式管理公共文化阵地。 二、健全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在以往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工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澄艺快递”品牌。依托“江阴公共文化云”平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用公开申报和评审的方式,把公益文化活动的举办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相关费用,并通过“菜单式”点选和“订单式”配送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各镇街。将以往文化下乡“大水漫灌”的形式改为“精准滴灌”、“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高群众满意度的同时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三、加强文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编制和经费,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相对稳定。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创作交流会、文艺骨干冬训营、文艺半月谈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素质。加强对群众文艺团队的业务指导、培训、管理,每年组织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补,充分激发了群众文艺团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团队正规化建设和健康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整体水平。截止目前我市有5支群文团队入选省“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系统研究实行文化人才分层分级培养模式,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改善江阴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切实解决人才短缺、断档、青黄不接的局面,为文化队伍注入新生力量。 四、提升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完成江阴公共文化云二期升级项目,拓展平台资源,增加适应现代传媒方式的直播等功能,并实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开展云上送戏、红色故事线上展播、“声动江图”线上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尽享数字文化成果。建设完成江阴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以24小时馆内外实时在线的服务模式及一站式跨库检索的服务方式,为读者随时随地提供资源服务。推出覆盖全市的“滴答借书”手机网借服务,通过“手机+物流”的服务形式,让读者足不出户,手指“滴答”,即可享受书送到家的服务,打通图书借阅“最后一公里”。 谢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6843304)
|
答复时间 |
2022年7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