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2-03496 生成日期 2022-07-14 公开日期 2022-07-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主题(一级)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主题(二级) 文物 关键词 项目,古迹,提案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试点推进江阴“非遗”工作的建议(0072号)
关于试点推进江阴“非遗”工作的建议(0072号)

案别(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夏春洁

 

关于试点推进江阴“非遗”工作的建议(0072

建议/提案内容

    江阴市顾山镇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非遗项目2个省级,4个无锡市级,9个江阴市级,初步具备试点推进“非遗”工作的区域优势。 一、基本情况 最新普查结果显示,顾山镇拥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精细木作和江南丝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红豆传说、顾山烧饼、建筑灰塑和季氏瘿瘤疗法。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顾山八大碗、胡氏小儿挑驚、木雕、清明集场、顾山拳术、滩簧、扇子骨、丝网船技艺制作和鱼鹰捉鱼。同时,顾山镇先后完成了共计9名的非遗传承人名录的申报工作。其中,省级传承人1名、无锡市级传承人8名、江阴市级传承人1名。全镇建有文体共享中心、东方造物馆、周少梅故居陈列馆等非遗传承基地。 二、主要举措 (一)“非遗”工作群众基础好。镇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中心,为摸清全镇非遗资源分布及现状,多次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充分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非遗信息,搜集到诸如建筑灰塑、丝网船制作技艺等项目。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查漏补缺,搜集整理了带有顾山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民间文学、传统制作技艺等。 (二)“非遗”工作舆论氛围好。加强项目宣传和推广,营造了浓厚氛围。镇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参与组织“民俗文化节”、“非遗市集”等本地特色民俗节日活动,展示顾山镇丰富的非遗民俗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将传统春节与非遗宣传相融合,打造了“欢乐祥和民俗闹春”活动品牌,将镇非遗图片展览走进学校、企业打造“非遗文化进校园、企业”活动品牌,让更多孩子、群众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非遗项目参加市内外非遗展演活动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根据非遗保护项目创编舞蹈、情景剧、曲艺节目等。 (三)“非遗”工作数字管理保存好。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存,创新了传承方式。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受限于多种个体因素,使得非遗的精髓有可能在传承中流失。因此镇非遗保护中心计划对15余项非遗保护项目相关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类建档。 (四)“非遗”工作申报认定好。按相关规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必须按照镇级-市级-省级逐级申报、认定。目前,顾山镇范围内已经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其中,省级2项、无锡市级4项、江阴市级9项。同时,也注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督促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授徒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各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前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方式有限。后继乏人是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据统计,顾山镇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中60周岁以上传承人占到总人数的71.43%。受制于传承人的知识结构、精力水平,多数非遗项目缺乏深度的记录和开发,有的项目申报后即束之高阁,有的技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名存实亡。 (二)保护力量薄弱。目前,顾山镇虽设有非遗保护中心,但没有固定编制,未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缺少专业间、行业间、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导致非遗项目难以实现充分的推广开发和保护利用。 (三)社会共识缺乏。由于许多非遗项目远离当代人的生活日常,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较为淡薄,导致群体性认识缺乏和记忆断层。此外,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非遗项目申报变味为传承人的所有权之争,导致项目申报和开发争议不断。同时,在非遗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部分项目原有的文化形态被曲解改变,保护却变相为破坏。 四、对江阴试点推进“非遗”工作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牵引过去,联系现在,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走向和价值观取舍。集中力量,以顾山镇为突破口,我们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非遗保护联席会议机制,突破专业、行业和部门间的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做到“+非遗”与“非遗+”的步调统一。建议借鉴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借助社会力量,包括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立足现有文化干部队伍培养,尽快建成一支具专业性、非营利性的保护团队,共同促进全市范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二)培育传承主体。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判断之一就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建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和扶持力度,除了每年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师徒传承签约考核合格的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提供适当的生活保障。建议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提升对非遗的欣赏能力和保护能力。 (三)理清保护模式。摸清江阴“非遗”家底,合理划分保护模式。一方面,以科学收藏与专业保管为重点,加强静态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字、图谱、音视频手段做好非遗项目资料的完整记录;另一方面,依托“文化遗产日”、民俗节庆、传统曲艺乡村行等载体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技艺展演活动,开展多形式的动态保护工作,提升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四)鼓励融合发展。非遗的保护传承必须增强项目自身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只有与时代、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才能奠定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传承根基。建议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乡村振兴规划,让非遗回归乡土,在群众生产劳动、文化生活中延续和发展。撷取代表性非遗元素,以雕塑、绘画等形式融入市政建设,于无声处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在继承传统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创新,提升项目的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建议加大非遗项目的商品化开发和推广力度,将项目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资本和文化生产力,提升非遗传承的永久生命力。

 

承办单位

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答复内容

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0072号

提案的办理函复

                                                      

澄政办函〔2022〕281号

                                                      

夏春洁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试点推进江阴“非遗”工作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紧贴新时代发展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百姓的导向,加强系统性保护,强化活态化传承,扩大社会化传播,积极探索实践非遗保护与文旅、教育、商务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有力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和振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较好,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开展非遗活动。立足于我市作为民乐之乡、小戏之乡、中医之乡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抓好“非遗”项目典型培养工作,做大做强本土特色的“非遗”品牌。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如开办非遗课堂、二胡班艺术汇演、“小锡班”艺术展演、非遗运动会、传统手艺展示展演等。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如送戏下乡、票友协会演出、江南丝竹乐队演出、中医义诊等。开展各类非遗节日、赛事,如“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红豆文化旅游节、烹饪技能大赛、“米酒王”争霸赛等。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三下乡”、民俗文化节、丰收节、江阴文旅市集、重要节庆日等非遗展示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我市非遗项目。二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我市在江南丝竹、二胡艺术、锡剧的启蒙、普及和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在各方力量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已开办“小锡班”20个,“二胡班”48个,保护成果成绩斐然。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鼓励传承人讲习、带徒等多种方式,注重“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创造条件。三是促进非遗创新发展。鼓励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理念,提高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促进非遗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创造条件。四是开展非遗记忆工程。录制《江阴好手艺》,《江阴好中医》《江阴好味道》等非遗专题纪录片,上线媒体平台进行播放宣传,这些珍贵的视频影像资料为非遗建立“数字档案”,使其成为历史和文化记忆库,为非遗的保护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你提出的以顾山镇为突破口,试点推进非遗工作,将进一步打开非遗保护新格局,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的良性发展,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构建名录保护体系,着力巩固非遗保护基础。全面梳理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价值、濒危程度、传承人等,收集翔实的实物、图片、录音、录像和文字资料,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完整记录。鼓励和调动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持续搜集和挖掘区域内优秀非遗资源,在做好现有非遗项目整理搜集的基础上,挖掘更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在保护非遗“原生态”的基础上,推动非遗“活态”发展。

二、加快构建传承发展体系,着力推动项目振兴发展。培养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完整的传承人资料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传承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免费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场地和设施,鼓励传承人利用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举办“非遗大讲堂”“非遗课堂”等活动,组织传承人参加“三下乡”、文旅市集、旅游节、重要节庆日等展览展示等活动。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注重抢救性保护向创新融合型发展的转变,积极构建具有江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我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构建传播普及体系,着力弘扬非遗时代价值。注重非遗传播阵地打造,注重传播活动品牌培育,注重互联网传播拓展。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培训和报刊、电视、网络、横幅以及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普及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配备非遗保护专职工作人员,通过采取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加强宣传教育、进行合理利用等传承、传播措施,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弘扬,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做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形成一种全民的文化自觉,提高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四、加快构建融合创新体系,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走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带头作用,发挥“精细木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区域内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鼓励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鼓励传承人在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创新,融进新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理念,提高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促进非遗特色经济发展,让经济价值和文化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探索“非遗+互联网”新模式,引导和鼓励“顾山烧饼”“顾山八大碗”等传统非遗产品进入电商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把“非遗”带回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我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6843210)

 

答复时间

 

2022714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