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1-03693 生成日期 2021-07-09 公开日期 2021-07-1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主题(一级) 其他 主题(二级) 其他 关键词 建设,提案,函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构筑江阴优势的几点建议
关于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构筑江阴优势的几点建议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表

案别(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政协城镇环保委

标  题

关于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构筑江阴优势的几点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必将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提供宝贵的时与势的历史机遇,为江阴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市委十一次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江阴依托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方略。融入长三角,加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跳出江阴谋发展,江阴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融入长三角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阴铸就了县域经济、先进制造业、民营经济、企业上市、改革开放、全面协调、村强富民等方面的先发优势。立足发展新阶段,融入长三角朋友圈,跨进新发展格局,能否为我所用、还是我为人用?面对机遇和竞争,能否蓄势领跑、把优势转化为江阴跨越发展的胜势?我们必须清醒审视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自身定位和面临的诸多挑战。 1、总量背后比较优势弱化。虽然江阴具备一定的总量规模基础优势,但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增长后劲等可持续发展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落差;在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科技创新驱动、财政税收贡献、新兴产业比重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上甚至有差距拉大趋势。 2、发展之中支撑短板凸显。江阴生态环境容量已经处于高位,土地开发强度、水质断面优质比例、空气质量优良比率、PM2.5平均浓度、能耗固废危废排放、臭氧超标天数等指标明显落后;城市规划、形态、能级、功能、管理等差距不小,优质公共服务短缺,宜居宜商的营商环境、城市魅力亟待提升。 3、循环圈内要素聚合不强。头雁城市、中心城市特有的虹吸优势。江阴处于长三角城市圈的非核心地位,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大潮中,江阴的城市能级制约着产业、资本、人才、创新、政策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基本扮演着参与分工、承接转移的角色,甚至总有进不来、留不住的成长烦烦恼4、区域之间合作竞争复杂。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区位条件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实现技术创新、市场份额、文化交流和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吸纳更多外商投资等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同类县域城市群狼争先排位态势异常激烈。 二、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构筑江阴优势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之所以取得了县域发展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最关键的是始终坚持在每一次大发展、大转折、大变革过程中敏锐地抢抓大机遇,始终坚持在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大背景下培育企业、服务企业,使企业成为江阴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始终坚持创新的事物、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努力实现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又一次新跨越。融入长三角,唯有加快构筑江阴优势,以优势赢得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胜局。 1、在加快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上打造桥头堡。江阴地处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但中心不一定就是重心。桥头堡是大通道、大枢纽、大动脉上的战略节点,是区域融合的交汇点,是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命门。要科学规划,挂帅督战、挂图作战,积极打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攻坚战,全面打造锡澄一体化的北部枢纽、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新门户。加快锡澄轨道S1线、南沿江铁路、高铁站交通枢纽和第二、三过江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沿江高速江阴段拓宽、内外环畅通工程建设;完善江阴港集疏运网络,提升航运枢纽能级,打造江海联动区域性组合港、综合物流中心;加快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加速融入长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让江阴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跃升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C位。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行公交一卡通、售票一网通、数字流域、智能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江阴交汇奔流,把流量能量,把区位优势变成高质量发展优势,赋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 2、在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上锚住吸引力。以规划引领功能,以功能吸引投资兴业、产业发展,真正建成营商环境有好口碑、生态环境有好品质、生活环境有好体验的品质之城。按照南征北战路径,以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为主体,优化空间规划,高起点对霞客湾科技城、高铁枢纽区、绮山水源地周边、滨江地区、环城森林公园等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加快外滩、锡澄运河、应天河风光带,北门国乐岛等建设。要打造能级,以城市功能的升级支撑产业升级,强化城市经营、社会事业支撑,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未来社区,落地一批国际学校、高端医疗、科创载体、复合型综合体。要彰显宜居,实施人文古镇与街区改造、传统商圈提档、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更新工程,拓建沿江沿路沿河、邻里中心、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与河湖建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要突出美丽,强化系统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常态化管护,让城市客厅、城市家具更唯美,更时尚,擦亮城市名片,真正成为生活向往之地、创业魅力之城。要大力筑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长江大保护攻坚之战,大力实施厂中厂散乱污整治,做好腾笼换凤文章,为高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3、在紧密开展产业协作合作上抢占制高点。融入大循环,江阴要练好身子骨、掌握话语权,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主动承接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太湖湾科创带辐射和溢出效应,努力成为以高端制造为特质的新兴中心城市、联动协作的重要节点城市;聚力打造以霞客湾科技城为核心的锡澄协同发展区,加快建成江阴科技创新领军新生代、长三角重点领域的科创高点;放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工程和技术中心、孵化器、加速器、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形成细分领域技术开发、创新成果展示、交流、转化的全流程产业链,在东西互博中构建创新型国际化园区、长三角(江阴)数据创新港高地;做优做强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千亿级支柱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加紧布局通讯网络、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未来产业和前沿领域,积极培育一批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经济总部、跨境电商、服务业集聚区、区域产业联盟,用更多的单打冠军,以舍我其谁的底气,在这场上演着沪剧、越剧、锡剧、昆曲、黄梅戏的大合唱中博得更多粉丝。 4、在积极实施跨界共建共享上摁下快进键。拥抱上海、长三角,成为共同体大家庭的一员,江阴必须有主人翁姿态,不能成为跟班角色。主动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在信息互通、科技创新、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弥补自身短板;打通与上海、南京、苏锡常等区域的公共服务共享通道,促进医疗、养老、教育、文化、旅游、养老等领域优质资源流动,构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共享便利化、同城化;深化南北挂钩,推动重点企业跨区域布局,共建江阴靖江、江阴一睢宁工业园等融合发展园区,承接上海产业飞地经济,加速锡澄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打通内循环、补齐产业链;构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客货运输、交通管理、海关检疫等领域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积极参与跨区域互联网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政产学研联盟、长三角技术交易联盟建设,联合开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关键性技术创新攻关,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总集成总承包、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分享到更多的积分红利。

承办单位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答复内容

公开

A

 

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0324

提案的办理函复

 

澄政办函〔2021〕    号

 

政协城镇环保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构筑江阴优势的几点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江阴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的发展基础

1)县域经济实力较雄厚。2020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13.75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9.66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04.66亿元, 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四连冠”。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业收入159.89亿元10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2)科技创新实力较丰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获评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新增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省级院士企业研究院、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各1家,新认定省、无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52家。中科院集成电路研究院江阴设计创新中心、江阴高新区(张江)科创企业孵化器正式投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省“双创计划”团队1个、人才6名、省科技副总20名、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团队项目16个。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新建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新引进科创项目45个,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35个、落地7个。

3)集成改革成效较明显。持续开展全市域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市级实现企业开办“0.5天完成”,“拿地即开工”模式顺利实施。启动建设行业信用监管平台,健全“行业+信用”监管机制,推动基层政务诚信建设,深化诚信示范创建,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

二、江阴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问题与思考

(一)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近年来,江阴特色优势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离建立现代产业体仍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相对较低,近年来长期支撑我市高速增长的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动力有所减弱,对未来产业的跟进不快、抢位不够,对照周边先进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尚有差距。

(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江阴作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亟待增强。2020年,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为650家,仅为昆山(2030家)的32%,张家港(785家)的82.8%,数量不占优势,且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2015年分别为昆山和张家港的43.6%101.4%,五年来占比分别下降11.618.6个百分点)。

(三)资源约束问题有待破解。土地开发强度远超省控线,建设用地总规模已接近61.4万亩的“天花板”,全市可用新增建设用地空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亩均产出不高的现象,急需着力破解资源约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水、气、土、废等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打赢长江大保护之战任重道远。保持较大经济总量稳定持续增长,需要着力破解环境资源约束。

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下步在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中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抓好产业引领,加速产业升级。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结合我市“345”产业体系,以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开展产业转移协作,精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强链”“精链”,加快建设长电科技300mm集成电路中道先进封装生产线项目、惠尔信风电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制造项目。依托上海异地孵化器,积极做好江阴、上海两地联动,推进智能制造、大数据、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企业间跨区域合作研发孵化,切实推进“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转型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品质提升、贡献提高。重点推动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抓好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江南大学江阴校区项目、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中国(江阴)新东方华东霞客研学中心项目等签约项目加速落地。加快推进武汉大学长三角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等签约落地。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阴分中心、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与中科院及其所属专业院所、“双一流”高校等大院名校对接合作,支持其在霞客湾科学城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无锡智海新材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南理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建设。重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与麻省理工产业联盟、PNP等高端引才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国内外著名人才中介机构与本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活动。制定出台“暨阳英才计划2.0版”,积极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争取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学术会议、项目路演在江阴举办,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来澄创新创业,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储备优良的后备人才力量。

三是抓好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推动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创新对接、开放合作。主动加强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漕河泾开发区等交流协作,共建专业平台、共育高端项目。深度融入苏锡常一体化。会同常州市天宁区、常州市经开区等地区打造“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围绕生态、产业、交通、文旅等领域,全面开展先行区建设。以江阴顾山、张家港凤凰、常熟尚湖三镇为核心建立“澄张虞”县域发展试验区,持续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快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集聚更丰富的发展资源、赢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加快推进锡澄一体化。高水平规划建设锡澄协同发展区,全力推动霞客湾科学城建设,充分发挥其核心带动作用,形成与高新区青阳园区、青阳、徐霞客、祝塘一园三镇联动发展,稳步推进与惠山、锡山、新吴、滨湖等周边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及文化旅游业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落实常态化推进协调机制,加快推进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针对创建试验区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试验区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提出明确要求。

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江阴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但是不能盲目、过度地依赖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支持与产业转移,而是要借助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并缩小同长三角之间的差距。在融入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强化自身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谢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6861022

 

承办单位(盖章)

202179

单位领导(签名):                  

承办人:朱嘉成

 送:市政协委员会办公室。

 

 

答复时间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