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2-01769 生成日期 2022-06-14 公开日期 2022-07-12
文件编号 澄政办发〔2022〕44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通知
主题(一级) 工业、交通 主题(二级) 其他 关键词 经济,企业,冶金,通知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江阴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的通知
关于印发《江阴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企业培优做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加快园区整合提升,现印发《江阴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请遵照执行。

 

(此页无正文)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阴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无锡及我市有关重大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激发传统产业活力,统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我市勇当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军、区域一体化发展领跑者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24年,我市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规模稳步扩大,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城市,努力培育创建成为“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25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规模以上工业税务销售收入达到893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45.1%水平,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5%。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0%,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5%,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0%,省级以上开发区税务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

——制造水平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8.5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劳动生产效率年均增幅高于增加值增幅,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90%。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打响“科创江阴”品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5%;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达2000家;全市研发人员数达到26000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6万人,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600个,新建科创载体300万平方米;每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90亿元。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力争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家,新增上市公司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到23万元/亩,基本完成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端低效企业腾退提升。

——安全环保绿色提升。杜绝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深化江苏省(江阴)沿江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科学制定落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达到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要素保障支撑有力。支持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占当地财政专项资金比重达到2.2%,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达到29%,年度出让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达到41%。

三、重点工作

(一)企业培优做强专项行动

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样本,积极探索和推广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优助强的融通发展模式,带动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1.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支持重点企业对标世界顶尖跨国公司,构建根植本地、面向全球布局的创新、生产和服务网络,提升全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领军企业。集中土地、人才、金融等资源要素,落地一批500强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创新模式的500强企业。到2024年,力争打造世界500强企业1家、世界级行业领军企业2家,各类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8%以上。培育高市值上市企业。培育鼓励大企业集团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优质资产证券化,做大上市公司总体规模;推动并购基金在澄设立、发展,引导并购基金与我市上市公司深度合作,鼓励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兼并重组,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精细化服务管理上市公司募投项目,重点扶持高附加值优质募投项目落户于本地,优先保障优质募投项目落地资源供应。到2024年,力争新增8家上市公司,上市挂牌企业直接融资超1400亿元。壮大一批总部企业。推动优势本土企业通过品牌、专利、标准和企业管理输出,构建总部在江阴的开放型企业组织体系。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到2024年,全市各类总部企业不少于2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联)

2.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引育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夯实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努力攻坚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军团”。到2024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88家。激发科技创新动能。遴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细分领域占有率较高、市场空间大的创新型企业,助力企业加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构建“供给+孵化+创投”新模式。到2024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达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2%。(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加大示范企业创建引领。积极培育优质名品。大力实施标准、质量、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培育自主创新品牌,积极争创“江苏精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推进江阴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到2024年,力争新增中国质量奖1个、江苏省省长质量奖2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制造业领域“江苏精品”数量达到3个,全市累计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超700项,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7件。持续打造安全标杆。培育一批高温熔融、粉尘涉爆、使用及储存危化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安全生产标杆企业示范效应,形成高危行业安全监管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提升我市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争创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到2024年,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总数达到14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二)行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

以传统行业为主阵地,深入推进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及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先进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进安全环保整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突破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瓶颈。

1.深入推进“智改数转”。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深化技术改造。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着力抓好设备智能化改造;围绕提高产品优质品率,加快推进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围绕提高管理信息化,有效开展企业信息化改造;围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力实施低碳绿色改造。到2024年,每年滚动实施装备智能化示范项目40个,产品高端化示范项目20个、生产绿色化示范项目20个、管理信息化示范项目20个。推进智能制造。深入推进省星级“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到2024年,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总数达到90家,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4家,星级上云和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总数达到640家,5G全连接工厂实现零突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深度融合服务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拓新业态、激发新需求,完善各类服务平台,全力巩固并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推广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加快培育国家级、省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完善现有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拓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工业设计及其他创新业务,着力打造一批两业融合发展最佳实践和标杆引领典型。到2024年,力争培育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7家,新增5家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培育创建行业服务平台。聚焦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环节,加大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培育力度,补齐行业服务短板。加强与国内高端服务机构深入合作,实体化建设评估交易、维权援助等服务平台,在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环节,推动行业服务机构向中高端提升。建设高能级科创载体。制定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全力推动创新平台扩大覆盖、提升能级。常态化对接优质高校院所资源,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到2024年,全市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30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3.强化重点攻坚转型。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低端落后产能退出。加强行业安全环保整治。不断提高金属冶炼、高温熔融、粉尘涉爆、使用及储存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重大风险作业区域在线监测监控。继续强化环境安全“八查八改”专项行动,引导企业自主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逐步淘汰低产值、重污染、高风险的环境风险企业。推动两高行业节能减排。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强“两高”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对钢铁、焚烧、石化罐区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减排。推进低端低效淘汰。深入开展清废行动、危废处置单位危化品使用专项治理、废包装桶企业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化工、热电、铸造、印染等重点行业整治和低端落后产能退出力度。到2024年,大幅降危减化,破解“化工围江”,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30家,入园进区率达70%。(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三)产业高端发展专项行动

聚焦“345”产业链,紧盯“高端、关键、紧缺”环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高先进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1.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加快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建设,实现高铁综合枢纽站至绮山湖科创谷的最快通达,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与周边科创资源对接融合,为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搭建信息对接、技术对接、人才对接等平台。抓好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推动一批工业“四基”产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提高产业技术自给率和安全性。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提升试验验证、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知识产权、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到2024年,高质量推进霞客湾科学城科教孵化中心项目,新建新型研发机构9—10家,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霞科办、市工信局、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强链、扩大优势,支持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补链、壮大规模,引导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未来产业有序建链、抢先布局。引导国内外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投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围绕5G产业、生物技术、能源储存、人工智能等重点科技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做强一批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建立上下游配套企业分布图,重点解决关键共性零部件配套难题,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投资高地,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24年,全市力争培育18家产业链龙头企业,争创1—2条卓越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旅局)

3.强化重大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根据“抓大、抓优、抓新”和促开工、抢在建、稳投产原则,在提升项目建设成效上求突破。围绕“345”产业体系,重点开展“科技+金融+产业”招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大对大体量型、带动型、成长型项目的扶持引导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金、人才、水电气等要素资源保障,明确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促进优质产业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到2024年,引进超100亿元重特大签约项目12个,超50亿元签约项目21个,超10亿元签约项目81个,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实现新引进项目总量占比不低于85%。(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

4.打造高端人才平台。积极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打造,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太湖湾科创带、太湖实验室,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镇长团等平台载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宽人才流动渠道。优化配套服务,完善科技人才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招引。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引进建设上取得突破,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团队,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到2024年,全市新增创新创业领军团队30个、领军人才600人。实施“千企万才”计划,每年引进10000名优秀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

(四)园区整合提升专项行动

以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突破,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展园区规划环评和限值限量管控工作,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及发展质量,打造具备江阴特色的高品质园区,推动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1.完善园区功能定位。结合《江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按照“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城产融合”的总体布局,科学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资源。明确开放园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四至范围,全市工业园区总数控制在30个左右。按照“一镇一品”原则,科学编制属地园区总体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项目入园标准和扶持政策,切实将主题园区打造成创新引领、产业高端、服务完善的高品质园区。(责任单位:市工改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

2.拓宽园区发展空间。摸清存量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及可盘活建设用地总量,全面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收购储备(含前期划拨)三类存量土地,通过“腾退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加快清理工业园区外工业用地,有序腾退工业园区内低效用地。全面“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改造一批”环保、安全等不达标企业厂房,铁腕清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坚决淘汰散乱污等落后企业。到2024年,全市盘活存量用地2.5万亩以上,腾退整治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以上,腾退非工业用地1.3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市工改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

3.加强园区管理保障。强化园区基础配套。科学制定工业园区路网、动力、通讯等专项规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到2024年,工业园区完成路网标准化建设,实现天然气、用水、排污管网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适应园区功能需求。强化绩效评价支撑。坚持“亩产论英雄”发展导向,持续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严格落实差别化政策,为推进全市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提供坚实支撑。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到23万元/亩,切实提高空间效益。强化园区环保管控。切实发挥钢铁、化工、热电、化纤、印染等绿色产业联盟的行业引领作用,推动联盟单位绿色共建、发展互鉴,2022年底前,园区内涉水企业全面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并完成污水接管或有效处理,涉工业废水企业完成安装在线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工业园区外企业集聚和转型发展,促进工业园区内企业系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排放量(水、大气)分别降至1.15吨/亿元、11.77吨/亿元。(责任单位:市工改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整合现有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各专项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专班,密切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加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各部门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具体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统一推进,研究解决发展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定期会商重点工作任务完成进度,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跟踪落实。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抓好年度工作要点的实施,出台具体支持政策、保障措施,逐级落实责任,确保时序进度。要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先进制造业发展纳入年度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园区、镇(街道)和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目标管理导向,加大对企业培育、行业提升、产业优化、园区整合等工作成效的考核力度。

(三)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强市政策,加大对企业上市、科技创新、智改数转、专精特新、项目(人才)招引等重点领域扶持,提高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为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积极打造“澄信金融”服务品牌,通过“整合资源、产融结合”,搭建金融服务对接平台,增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集约高效、更高质量发展。

(四)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锐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一次一件事”改革,全力打造“澄心办·办澄事”营商环境品牌。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增强审管衔接和重点领域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实施收费清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附件:1.2022年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

           2.2022年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1

2022年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

序号

类别

重点工作内容

2021年情况

2022年目标

责任单位

1

产业规模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家)

2029

2300

工信局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8.1

8

工信局

3

规模以上工业税务销售收入(亿元)*

7091.4

7660

工信局、税务局、

统计局

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5.1

45.1

工信局

5

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43.5

44

工信局

6

产业结构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1.5

工信局

7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8.7

41.5

工信局

8

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8.3

9

科技局

9

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增速(%)*

17.4

10

工信局

10

省级以上开发区税务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47.2

48

工信局、税务局、

统计局

11

制造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5.1

36

工信局

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1.98

23

工信局

13

“智改数转”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包括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等)(家)*△

62

79

工信局

14

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家)*△

3

3

工信局

15

星级上云企业和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家)*△

308

420

工信局

16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5

1.55

科技局

17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家)

1198

1500

科技局

18

研发人员数(人)*

25000

25300

科技局

19

高层次人才数(人)

14900

15700

组织部、人社局

20

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个)

100

200

组织部、科技局、

工信局

21

新建科创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33.8

100

科技局

22

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83

85

科技局

2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 *

40.5

41

科技局

24

企业实力

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数(家)

0

0

工信局

25

新增上市公司数(家)

3

3

工信局

26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数(家)*

58

68

工信局

27

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收入(万元/亩)*

21.4

22

自然资源规划局、

税务局、工信局

28

培育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家)

1

1

商务局

29

新增各类总部企业数(家)

15

2

商务局

30

品质标准

制造业领域“江苏精品”数量(个)*

1

2

市场监管局

31

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亿元)*

0.74

0.75

市场监管局

32

全市累计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数(项)

613

653

市场监管局

33

安全环保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3.7

3

工信局

34

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个)*

8

10

工信局

35

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数(家)

22

10

工信局

36

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排放量(水/大气)(吨/亿元)*

1.38/14.1

1.3/13.28

生态环境局

37

要素保障

支持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占当地财政专项资金比重(%)*

2.27

2

财政局

38

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

35.19

32.5

人民银行

39

年度出让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

49.5

39

自然资源规划局

40

盘活存量用地(万亩)

0.78

0.95

自然资源规划局

 

注:标*指标为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指标,标△指标为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指标,标«指标为2021年度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标☆指标为2021年度无锡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

 

 

附件2

2022年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类别

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

制造水平

重点工作内容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税务销售收入(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特色产业营业收入增速(%)*

省级以上开发区税务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智改数转”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家)*△

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家)*△

星级上云企业和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家)*△√

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5G全连接工厂

省级以上服务型

制造示范企业

责任单位

工信局

工信局

税务局、统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科技局

工信局

税务局、

统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高新区

218

9.0

1400

不分解

不分解

11.5

58.9

不分解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19

36.6

提高2个百分点

1

-

1

-

21

临港开发区

375

9.0

1920

11.5

54.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

25.5

55

提高6个百分点

2

1

1

-

42

靖江园区

25

8.7

255

11.5

16.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

3.5

42.8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2

澄江街道

60

7.7

185

11.5

27.4

-

-

24.1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7

南闸街道

86

7.5

150

11.5

35.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

33.6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10

云亭街道

105

7.7

200

11.5

46.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

33.1

提高4个百分点

1

-

-

-

12

月城镇

76

7.8

165

11.5

17.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

-

33.5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9

青阳镇

118

7.8

165

11.5

28.1

-

-

34.3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13

徐霞客镇

214

8.0

270

11.5

4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

23.8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24

华士镇

256

8.0

755

11.5

11.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纺织业12%

-

36.9

提高2个百分点

1

-

1

-

29

周庄镇

284

8.0

840

11.5

56

纺织业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

39.5

提高2个百分点

1

-

1

-

32

新桥镇

72

8.0

815

11.5

16.6

纺织业12%

-

33.7

提高3个百分点

1

-

-

-

8

长泾镇

114

8.0

145

11.5

28.8

-

-

17.7

提高3个百分点

1

-

-

-

13

顾山镇

160

8.0

195

11.5

33.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

-

25.4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18

祝塘镇

171

8.0

200

11.5

32

-

-

19.2

提高2个百分点

1

-

-

-

19

 
 
 

类别

创新能力

企业实力

 

重点工作内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亿元)*√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家)√

研发人员数(人)*

高层次人才数(人)√

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个)√

新建科创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 *√

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数(家)

新增上市公司数(家)√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数(家)*√

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收入(万元/亩)*

培育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家)

全市各类总部企业数(家)

 
 

责任单位

科技局

科技局

科技局

组织部、科技局

组织部、科技局、

工信局

科技局

科技局

科技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税务局、自然资源规划局

商务局

商务局

 

高新区

46.7

369

不分解

230

80

70

43

78

-

-

6

34.9

1

1

 

临港开发区

51.46

370

185

70

85

36

78

-

-

10

22.8

1

1

 

靖江园区

6.51

10

-

6

1

0.5

78

-

-

2

-

-

-

 

澄江街道

3.29

66

90

5

60

1.8

78

-

-

2

18.1

-

-

 

南闸街道

3.09

63

20

3

4

0.5

78

-

-

2

16.7

-

-

 

云亭街道

5.44

113

25

5

4

0.9

78

-

-

2

15.8

-

-

 

月城镇

2.83

59

20

3

4

0.5

78

-

-

2

19.1

-

-

 

青阳镇

3.08

77

25

5

14

0.5

78

-

-

1

16.5

-

-

 

徐霞客镇

5.9

128

40

5

4

0.8

78

-

-

2

17.5

-

-

 

华士镇

10.23

117

40

3

8

1.2

78

-

2

3

16.3

-

-

 

周庄镇

12.41

130

50

3

8

1.6

78

-

1

4

16.8

-

-

 

新桥镇

8.07

39

55

3

5

1.1

78

-

-

1

22.2

-

-

 

长泾镇

2.69

91

20

3

4

0.5

78

-

-

2

19.4

-

-

 

顾山镇

4

118

20

3

5

0.5

78

-

-

2

17.9

-

-

 

祝塘镇

3.78

105

20

3

4

0.6

78

-

-

1

22.7

-

-

 
 
 
 

类别

品质标准

安全环保

要素保障

重点工作内容

制造业领域“江苏精品”数量(个)*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全市累计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数(项)

单位GDP能耗

下降率(%)*

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个)*√

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数(家)√

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排放量(水/大气)(吨/亿元)*

支持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占当地财政专项资金比重(%)*

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

年度出让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

盘活存量用地(亩)√

责任单位

市场监管局

市场监管局

市场监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工信局

生态环境局

财政局

人民银行

自然资源规划局

自然资源规划局

高新区

不分解

1600

不分解

3

1

1

不分解

不分解

不分解

不分解

1560

临港开发区

1200

3

2

3

3292

靖江园区

104

3

1

-

-

澄江街道

351

3

-

-

1034

南闸街道

225

3

1

-

300

云亭街道

249

3

-

1

269

月城镇

186

3

-

-

230

青阳镇

186

3

-

1

320

徐霞客镇

245

3

1

-

645

华士镇

285

3

-

1

572

周庄镇

602

3

-

1

680

新桥镇

224

3

1

-

502

长泾镇

242

3

1

1

56

顾山镇

266

3

-

1

200

祝塘镇

261

3

1

-

57

 

注:标*指标为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指标,标△指标为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指标,标★指标为2021年度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标☆指标为2021年度无锡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

标√的为《2022年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书》、《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2022年度全市人才工作目标任务书》、《江阴市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包含的目标。


 

政策关联解读: 一图读懂《江阴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