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鸟爱好者在江阴黄山发现一只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褐色、下体密布黑色斑点的中型鸟类。经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鉴定,确认该鸟为“宝兴歌鸫”。这是继2024年记录到中华秋沙鸭、震旦鸦雀、小黄脚鹬等珍稀物种后,江阴鸟类家族中的又一新成员,更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坚持绿色发展,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发展,近年来江阴市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中蹚出特色路径。通过改造升级,推动企业自身向创新型、低碳型、智能型转型;通过“腾笼换鸟”,引入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让经济发展“含金量”与生态环境的“含绿量”同步提升;创新开展以生态券为媒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将生态效益融入企业发展,让绿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共赢。
坚持系统治理,建设“山水林城”生态链
生态向好离不开系统治理,江阴市以湿地保护、森林扩增、污染治理等为抓手,逐步构建起“山水林城”一体的生态链条。建成窑港口和桃花港两个湿地保护小区,启动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东侧“鸟岛”项目,完成沿江10公里废弃矿山治理,围绕长江和运河打造“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的城市“生态T台”,近十座公园串联起一条生态绿廊。如今,市民在城市阳台可以远眺江豚跃波,在街头游园可细听鸟鸣清脆,生态之美已逐渐融入城市肌理。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人工智能监测网
生态向好引珍禽,江阴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到访”。为精准掌握鸟类等自然生物的活动情况,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人工智能构建监测体系,在桃花港湿地保护小区对鸟类开展监测时,不仅捕捉到了“鸟界国宝”东方白鹳的身影,还精准记录到14种1525只“三有”保护鸟类(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鸟类)和13种1517只江苏省重点保护鸟类。科技赋能让自然生灵的活动从肉眼观察升级为数据追踪,不仅清晰呈现了生态改善的实际成效,更为后续生态保护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宝兴歌鸫的林间鸣唱,到东方白鹳的湿地掠影,这些大自然的“远方来客”,正是江阴生态改善的最佳见证。
![]() |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苏ICP备05002806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