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顾山镇观鸟爱好者在国东村黄家圩蟹塘观测鸟类时,成功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雉的清晰影像。这是继今年4月在黄家圩观测到小黄脚鹬后,再一次记录到珍稀鸟类的踪迹。珍稀鸟类频频现身顾山,标志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雉被称为“水凤凰”,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生态意义的鸟类。早在六年前,观鸟爱好者就在赤岸村首次记录到水雉踪迹。此次在蟹塘同时记录到水雉觅食、栖息的完整行为,意味着水雉已将这里纳入稳定活动范围,这正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
水雉的生态密码:为何被称为“环境质检员”?
形态特征:水雉成鸟体长39-58厘米,尾羽长达25-35厘米。黑白分明的头部与亮黄色颈斑形成鲜明辨识度,背部至尾部羽毛呈现黑褐色至浅棕色渐变。水雉因优雅的泳姿被赋予“凌波仙子”的美誉,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使其在众多鸟类中脱颖而出。
生态价值:作为鸻形目水雉科的代表性物种,水雉对栖息地要求极为严苛,需依赖水质清洁、水生植物丰富的淡水湖泊、池塘或沼泽,其种群存在可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因此,它被生态学界视为湿地环境质量的生物指示剂。
生态修复显成效
水雉与小黄脚鹬的相继现身,是顾山镇多年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顾山镇通过“生态修复 + 村(社区)共治”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网络,实现了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整体提升的转变。
针对蟹塘、湿地等关键区域,顾山镇通过引入本土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为水鸟提供觅食、繁殖的理想场所。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水质,还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顾山镇建立了“部门主导 + 村民参与”的共管机制,将蟹塘、湿地等区域纳入生态监测网格,通过开展公众科普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这种多方协同的保护模式,不仅提高了保护效率,还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自2020年启动湿地修复工程以来,顾山镇记录到的鸟类种类从最初的68种增加至10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从2种提升至5种(含水雉、小黄脚鹬、黄嘴白鹭等)。
接下来,顾山镇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为珍稀物种提供更加优质的栖息环境,让“水凤凰”等珍稀鸟类在顾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 |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苏ICP备05002806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