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6平方公里何以集聚29家外资企业?
发布日期:2025-11-25 09:02    文章来源:江阴日报

日前,电子行业权威市场研究机构Prismark揭晓2024年度积层板(覆铜板)报告,建滔集团以14.3%的市场份额连续20年位居行业第一,旗下的江阴工厂也随之进入全球视野。作为建滔集团单体规模最大的覆铜板生产工厂,建滔电子材料(江阴)有限公司落地临港开发区已整整20年,单月产能达200万张,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为全球电子产业链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纵观建滔电子所在的临港开发区璜土园区,仅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29家外资企业,其中16家为工业规上企业。看似普通的地块,到底有何“魔力”?从一个个扎根于此的企业发展案例背后,能窥见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

这种外资集聚效应并非偶然,产业生态的深度耦合是吸引企业扎根的核心磁场。“临港开发区北枕长江,东融江阴城区,西接常州,拥有‘江海联运’综合交通网络,原材料运输高效便捷,还能覆盖苏锡常下游客户群。”站在建滔电子门口,总经理钟研用手比画着周边的产业布局,道出了众多外资企业扎根于此的共同考量。产业链的高度集聚,让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供应链响应速度上占据了显著优势,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基于此,建滔集团先后在临港开发区投资建设3家工厂,累计注册资本达1.7亿美元。

同样深度受益于产业生态的还有技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璜土园区首批入驻的外资企业之一,技源集团自2002年底成立以来,始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在技改扩能上持续投入近7000万元,产能提升了10倍以上。技源集团董事、总经理龙玲不无骄傲地介绍,经过多年深耕,其核心产品HMB(肌肉健康营养补充剂原料)凭借过硬的质量与技术优势,已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与雅培、Blackmores(澳佳宝)、蒙牛等众多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今年7月,技源集团顺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璜土镇首家、江阴市第64家上市企业,无疑再次用事实佐证了企业扎根于此的正确性。

从建滔集团的一再增资扩产,到技源集团的持续投入与成功上市,企业的重要决策背后,离不开地方政府精准的政策引导与高效的服务保障。斗山液压战略Team部长金在博用“一拍即合”来形容与临港开发区的合作历程:“2010年我们有扩产需求时,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对接,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产业链图谱,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本地配套资源,还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种专业、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企业吹哨、政府报到”的高效服务机制,让斗山液压坚定地将全球第一个液压领域的海外生产基地落在了璜土园区,又在2022年追加1000万美元建设二期工厂,引入全自动化生产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每年新增生产总量2.5万套,进一步提升企业在高端液压设备领域的竞争力。金在博坦言:“最初吸引我们的是这里相对优越的成本优势,但现在更看重这里的综合性优势,包括完善的产业配套、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持续优化的创新环境。”

外资企业的持续“加码”,从来不是偶然选择。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临港开发区积极推进“工改”,以有限的土地承载更高质量的产业。数据显示,“工改”近五年,临港开发区累计盘活腾退提升土地1.45万亩,形成可用产业用地超8000亩,其中500亩连片地块4个,建成投运临港科技工业园等载体园区超30万平方米,落地捷杰西等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8个。同时,通过重点推进创新港三期载体建设与项目招引,依托南理工科研优势,发挥江阴智算中心、上海武创大智孵化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人才企业,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越来越多投资者、创业者看到了金在博所说的“综合性优势”,截至10月,临港开发区今年到账外资达4.41亿美元。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相较于外资企业的集聚密度,这种转变背后的“含金量”更具深意。如今,外资企业已不再将这里视为简单的“制造工厂”,而是逐步升级为集研发创新、市场开拓、产业链整合于一体的战略枢纽。6平方公里的“魔力”,正是临港开发区以产业升级撬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它用产业链的“紧密度”、政策服务的“精准度”、发展理念的“前瞻度”,持续释放着吸引外资的“强磁力”,也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写下了鲜活注脚。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