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江阴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的齿轮刀具车间,“智改数转”的高效得到了具象化呈现。车间自动化数控机床加工设备以及产品检测设备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联网上云,实现了产品加工图纸、工艺要求、生产数据、检测报告的实时在线流转,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传输体系。该企业精益办主任赵见晓介绍,通过设备数字化联网,车间生产效率总体提升了30%,设备的加工效率也提升了20%。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塞特精密多年来围绕高精度小模数齿轮刀具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智改数转”,实现了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全面变革。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塞特精密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15亿元进行精密刀具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更新改造,引进高端数控工具磨床、数控拉刀磨床、数控插齿刀磨床等一批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预计改造完成后,可年新增8万把高速钢及合金钢精密数控刀具的产能。赵见晓向记者坦言:“在‘智改数转’过程中,政府部门就像精准的‘导航系统’,定期为企业推荐优秀的‘智改数转’服务商上门‘把脉问诊’,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改造‘处方’,让我们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少走弯路。”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也是江阴这座“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长期深耕的重点领域。从企业“智改数转”的全面推进,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江阴面对“智造”浪潮,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大步前行,正逐步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新格局,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智改数转”推进过程中,江阴行动迅速且成果显著。在示范引领方面,江阴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智能标杆企业1130个,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海澜、长电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标杆企业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上,江阴建成全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远景智能、双良混沌云、富仁互联等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广泛应用,推动企业间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形成产业发展新声势。在全面推广上,江阴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智改数转”诊断,每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不少于100个、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智改数转”需求与广阔前景,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勇闯智能制造蓝海的江阴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亦有着强烈追求。海澜集团的布匹AI视觉检测系统,将瑕疵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兴澄特钢的高炉“黑箱透明化”项目,通过AI算法优化炼钢工艺;盛合晶微的AI智能检测设备,大大提升了对先进封测环节芯片加工表面检测的准确率与效率……人工智能技术正赋能“江阴智造”脱胎换骨,为江阴建设长三角具有特色、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提供最强助力。
接下来,江阴将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开展以AI应用为导向的数字化改造,深化推进AI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开放合作、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AI+生产制造”实现生产质量和效率跨越式升级,“AI+运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益,实现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