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建立健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制度机制,是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抓手。
深化主动治理,推进民生问题未诉先办
社会矛盾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阶段性演化特征。深化源头治理,就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通过制度化渠道,在潜伏期或萌芽期预见、发现并解决矛盾纠纷,避免其发展、扩大和激化。
一是抓共性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信访诉求多与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用好用足信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晴雨表”功能,捕捉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痛点,推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未诉先办,是主动治理的应有之义。北京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领导体系,各级“一把手”通过月度点评会推动接诉即办和信访工作,指挥、协调、督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深入分析高频、共性民生诉求,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提升首都社会治理效能。
二是抓建议征集,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不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与决策和措施不适应群众实际需求、不符合群众现实利益有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融入党委和政府决策,是预防和减少矛盾的有效举措。北京市健全完善四级人民建议征集网络体系,聚焦“七有”“五性”,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平台,每年开展重要民生实事征集、重大决策专项征集和重点议题日常征集活动,将大量“从群众中来”的金点子转化为“到群众中去”的好政策,既回应了群众诉求和期盼,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抓群众监督,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信访工作能够敏锐感知政策盲区和执行偏差,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面“镜子”。北京市将信访举报作为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与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其他各类权力监督方式有机贯通,督促各级各部门依照“三定”履职、依照法律办事、依照责任落实,最大限度避免因不作为、乱作为等引发信访问题。各级信访部门认真履行提出“三项建议”职责,对群众信访诉求中发现的政策缺失、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的建议,推动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前端化解矛盾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就要把基层基础作为信访工作重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乡镇),矛盾不上交”。
一是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就是把信访工作的触角向前端延伸,发挥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精细梳理摸排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隐患风险,主动调解处理,避免累积上行。北京市坚持以“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为目标,运用基层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社会治理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疏漏”的排查网络,开展定期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和动态排查,边排查边化解,把大量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二是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促使部门资源直接对接基层需求,化解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增强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北京市1999年建立区(县)局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后经不断发展完善,陆续建立健全定点接访、重点约访、联合会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等制度,形成了市级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参与,到矛盾突出、问题集中的地方下访约访的工作局面。2024年北京市各区区领导接访下访1281人次,接待群众3524人次,推动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和源头。
三是深化探索多元解纷机制。基层是实践的前沿,是活力之源,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北京市大力鼓励基层创新预防化解矛盾的方式手段,涌现出石景山区“石时解纷”平台、房山区“我来办工作室”、密云区“说法评理”平台、怀柔区“一网通办、柔和解纷”矛盾调处网络体系等有效经验做法。这些做法秉承调解优先、多元共治的理念,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参与,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与顶层设计形成良性互动,构筑起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运用法治方式,推动信访问题控增减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深化源头治理,就要在信访问题形成之初依法妥善解决,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
一是聚焦受理办理,强化实质解决。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本质要求是依法受理、依法办理、依法解决,其中初次信访事项是关键。北京市扎实开展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严格受理办理程序,强化依法分类处理,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加强信访业务全过程管理,对即将到期的下发催办单,对已经超期的下发督办单,对业务不规范的提出工作建议,督促整改相关问题,压实受理部门程序推进、办理部门实质解决责任,确保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提升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
二是聚焦质效提升,强化科技赋能。群众对信访办理质量和效率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快接快办、减少等待时间,这就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北京市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将处理信访事项的法定途径程序性要求嵌入信访系统,研发智能判重、搜索、审核、类案推送和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应用模块,搭建“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访业务平台。推进移动端应用程序开发建设,利用“北京通”APP受众广、影响力大的有利条件,将掌上信访作为“北京通”的子应用进行推广使用,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信访服务。
三是聚焦双向规范,强化培训宣传。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可靠、恪守为民之责、善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信访工作队伍,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人才保障。北京市连续两年举办基层信访工作者示范培训班,选派局处级领导干部到区局级单位开展业务培训,有力提升了信访干部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能力水平。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组织《信访工作条例》宣传月活动,在各级信访接待场所张贴依法依规信访“路线图”,让群众明白既有依法反映诉求的权利,也有遵守法律法规、服从依法处理结论的义务,全面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来源:国家信访局公众号
审核人:张慧
![]() |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苏ICP备05002806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