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5-00981 | 生成日期 | 2024-12-31 | 公开日期 | 2024-12-31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应急管理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级) | 应急管理 | 关键词 | 总结,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2024年度应急管理总结 |
2024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打算
市应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深入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防灾减灾救灾,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一是责任体系更健全。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工作清单,持续实施党政主要领导挂钩攻坚老大难问题,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专委会工作汇报机制,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30余次,市领导带队现场督查188次。开展“两张清单”工作,市场主体核查率100%。进一步明确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电化学储能电站等行业领域监管责任边界。推进省安全生产巡查反馈隐患问题整改闭环。强化常态巡查、精准考核、动态监测等手段,将“多通报、多督促、多暗访”作为安全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
二是专项整治更深入。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一体推进“两易一密一新”、铝镁金属粉尘、纺织化纤、餐饮行业液体燃料使用、自建LNG等多项专项整治,排查整治隐患11万余项,重大隐患363项。完成4家危化品企业6套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建立新增滚动排查长效机制。12080家企业完成定期风险报告,907家完成首次报告。采集登记社会面小场所3.5万余家,出台“厂中厂”“三个一批”指导手册和白皮书,建立租赁平台,搬离关停355家,华士宁泰工业园在省安全生产月宣传片、省工贸企业“开工第一课”和省“厂中厂”专项治理现场推进会上分享典型做法。出台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建设运行地方性指导意见,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27230个,阻车系统1689套。分级分类对28家园区外化工和危化品生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整治提升。
三是基层基础更牢固。畅通隐患举报奖励渠道,发放举报奖励3.2万余元。全面实施“逢查必考”,推广安装“锡芯焊”电焊智慧开关3168台。开展化工企业“五大能力”评估,完成20家化工企业“一企一案一策”建设。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大对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理条例、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举办全市现代化能力提升专题(安全生产)培训,专职安全员技能提升培训。开展“送训入企”活动5期,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等重点员工超4.8万人次。
四是应急管理更完善。与城运中心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处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六有”标准化建设,完成省沿江(江阴)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二期建设。制定突发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常态化开展联训联演,成功处置常州天宁与我市边界森林火灾事故以及黄山南坡滑坡灾害点抢险救援。出台社会化综合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新增1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成立灾害救助责任保险江阴服务站及8个板块分站,开展两项民生保险宣传5次,运用保险赔付678起,城区建成人均0.8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
问题和不足、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一是安全基础仍不够牢靠。市场主体依旧庞大,传统行业占比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设备设施陈旧,制度建设与实际管理脱轨,安全职责未能真正落实落地。二是纵向联动的合力还不足,执法与实际发生事故关联性不强,问题隐患治理“举一反三”效果不明显。三是整体安全监管能力与重点任务要求仍有差距,专职安全员队伍稳定性不够,履职能力不强。四是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和联防联动不扎实,各行业领域、队伍条块分割,救援力量有限。
下一步,市应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安排,准确把握“防”与“救”的关系,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不断优化安全治理格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抓安全生产,持续推动市领导挂钩攻坚“老大难”问题。强化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督促各职能单位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厘清职责交叉行业与新产业新业态职责分工。积极推动优化调整执法赋权事项,明确网格员、专职安全员职责清单,建立巡检巡查、隐患排查、整治闭环的工作指引与检查清单,简化基层安全检查流程,加强工作调度、督查巡查,完善责任倒查机制,逐步完善权责统一的责任落实体系。建立完善企业主体责任信用积分制度,完善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电子档案,对企业履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降低执法检查频次、政策优惠倾斜、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是强化风险防范,不断提高专项整治质效。纵深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一体推进电动自行车、化工和危化品、纺织化纤等领域全链条治理。抓好“两张清单”工作,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入网格,责任落实清单化,打造集现状位置、风险隐患、责任主体全要素“一张图”。深化风险报告平台应用,强化“三位一体”监管执法模式,对主动报告重大隐患等表现较好的企业降低执法检查频次。推广“厂中厂”租赁管理平台,健全“厂中厂”准入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外化工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完善钢铁、粉尘涉爆等重点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化工和医药企业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鼓励支持纺织化纤、粉尘涉爆、深井铸造等传统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全力推广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建强建优各领域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创建,以标杆引领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三是强化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全民共治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融入组织部“澄就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定期组织专职安全员培训,提升年轻干部队伍素质,培养一批拥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人才。用好安全生产有奖举报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完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支持行业协会、保险机构、第三方技术服务积极参与风险隐患治理,督促各类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行业协会出台行业标准规范,推动市场规范;指导保险机构将监测预警、风险研判、隐患排查等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协助企业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专家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企业的指导服务作用,规范服务行为。用好全市各类主题场馆、文化公园等载体,创新开展微视频、微动漫、微互动等形式,加大安全文化输出,提升全民关注度。建强基地实训中心培训基地,加大危险作业宣传培训力度,用好“AI实景考试”,增强作业人员安全防范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四是强化应急管理,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构建集数据互联,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管理模式。高效运行应急指挥中心管理平台,优化与城运中心、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勤机制,提高“智慧巡查”预警精准性。完善信息预警发布机制,扩大基层应急广播覆盖面。配强基层在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通信设备和系统,提升直达基层的预警“叫应”能力。研究防台、防汛等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手册,制定简明实用的应急处置卡,打造基层先期处置第一道防线。持续扩大并优化布局“澄应联盟”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健全队伍实战化、常态化联训联演联战机制,提升联合抢险救灾能力。合理增设应急物资前置点,打通市、镇、村、企应急物资联储联用通道。完善与常州新北区、张家港市易发生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交界处的联动机制。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强化两项民生保险运用,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