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穿越华夏大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开展“我家就在岸上住——寻访长江村大型融媒新闻行动”,联合长江沿线媒体,深入挖掘各长江村的变迁故事,围绕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主题开展深层次、多维度的宣传报道,传唱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的“长江之歌”。
从贫到富
小砖窑燃起“星星之火”
从上无遮瓦到家家住别墅,需要怎样的奋斗与坚持?从区区700块钱起步到净资产超300亿元,又铺满了多少坎坷与挑战?75年来,在长江之畔,一个村庄以其传奇般的发展故事,书写着时代的奋进篇章。这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铭记。
在长江村村口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展馆,村民徐生其只要得空总会来这里转转。“这是我们老书记李良宝的事迹展览馆。”徐生其轻声细语,用手抚触着展板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最终他的目光在砖窑模型前停留,思绪也飘回了1972年那段艰苦的岁月。“那时候穷,只知道在土里刨吃食,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老书记觉得,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了,就顶着压力筹了700块钱,建了两座小砖窑。”
从大队会计到窑厂烧砖人,谈何容易。然而华山虽高,顶有过路。“他在窑场一守就是14个月,每天24小时吃住在窑场,做到脸、手黢黑,只剩两个眼珠子咕噜咕噜转。砖刚烧出来,大家都怕烫,只有他总是第一个去接。”
当一个人愿意敞开胸怀付出时,就会有人愿意付出更多。一年后,在村民们的全力支持下,李良宝用砖窑厂积累的第一桶金在窑厂旁办起了长江五金厂,相继又建起了长江化工厂、长江钢管公司、长江拆船厂。从1972年到1983年,不过短短十余载,全村的工副业产值便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500万元大关。1993年,长江村成功发展为江阴三个亿元村之一,2002年,全村产值突破20亿元,发展蒸蒸日上。
李良宝的故事停在了2014年7月,他将一生都献给了长江村。“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提起他我总是要掉眼泪。”徐生其眼眶湿润,“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党,不能忘记创始人。”
老书记李良宝成功竖起了长江村的“产业之火”,新的“火把”也传到了新书记李洪耀手中。
通江达海
铸就千亿“航母”
一艘艘货船穿梭于碧波荡漾的江面,码头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映射出热火朝天的干劲。
“这里是我们长江村的二号码头。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一头扎进了船舶工业这片蓝海,也硬是把这门‘手艺’练成了金字招牌。”金静君,长宏国际总裁助理,满脸自豪地向我们讲述着。“2010年,我们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斥资超70亿元在浙江舟山打造了舟山长宏国际产业园。真正实现了‘走出长江、走向海洋’。”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长江村人的胆识与魄力,更为其实现从江到海的战略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下转A2版)
◆寻访感言:
人人都说长江村是全国闻名的“幸福村”。通过此次寻访,我们可以发现,长江村关于“幸福”的秘诀其实并不复杂。以李良宝为首的“掌舵人”,唤起了长江村的产业生命力;当接力棒传到李洪耀手中,转型与革新,成为这一代长江人新的主题。然而,不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所有的保障措施最终落实到的都是村集体和村民。
长江村的中央公园竖立着几块石碑,上面印刻着“共同富裕”几个大字。什么是共同富裕?在村里走上一圈你就能有些许感悟。在这里,你很难不被淳朴而热闹的气氛打动:路边,人们带着孩子,聊着天;公园里,他们赏花、锻炼。在这里,“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似乎有了更具象的体现: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务实的,融入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在村民的一粥一饭和孩童脸上荡漾的一嬉一笑。漫步于村庄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生命充实饱满,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热辣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