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财政局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4-03335 生成日期 2024-08-05 公开日期 2024-08-05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财政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公告
主题(一级) 财政、金融、审计 主题(二级) 财政 关键词 规划,经济,预算,决算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概况: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减收增支困难,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大财政”理念,紧紧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牢固树立国“紧日子”的思想,兜实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巩固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财政各项工作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2023年江阴财政年鉴

2023年江阴财政年鉴

概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减收增支困难,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大财政”理念,紧紧围绕“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兜实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巩固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财政各项工作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多措并举稳定收入: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挖潜增收与涵养财源同向发力,全力以赴提升财政收入质量。落实减税降费。加强退税资金保障,充分释放减税效应,大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发展贯彻落实好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各项减税降费政策,2023年全增值税留抵退税均衡分担资金净上解-1.74亿元,较上年减少6.93亿元,有效增加了可用财力。夯实协同共治。加强部门间工作联动,协调数据资源,深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搭建。协同公安、医保等部门,及时发现涉税风险,提高行业纳税遵从度。针对不同行业研究财税增收具体举措,逐步形成制度化应对措施,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抓实税源涵养。稳定存量财源,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财源精准服务力度。挖掘增量财源,加强房地产行业、建筑业预缴管理、限售股减持等税收征管,推动对外投资回流、个转企等工作,全力拓宽“聚财之道”,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压实非税增收。按照“抓大不放小”的要求,全面排查零散非税收入增长点,深入挖掘增收潜力,着力推进非税收入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制定出台《江阴市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考核实施细则》,优化奖惩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保证非税收入的依法征收、应收尽收。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8.29亿元,增长9.5%,超额完成人代会收入目标,位列无锡第一。

 

聚焦保障重点项目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保障重点与激活市场相互促进,凝心聚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力重大项目。竭力为盐泰锡常宜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第二过江通道、第三过江通道等重点重大项目及中医院、澄西高级中学、澄江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等地方急需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聚焦产业强市。不断优化政策支持范围,2023年共兑付市本级产业政策资金9.23亿元。积极引导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我市345现代产业集群,当前已有10支子基金开始投资工作,已投项目50个,已投金额31.33亿元,全面覆盖我市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主要细分领域。聚合城市更新。完成14个城市更新单元的合拢,总投资455.47亿元,获得银行授信额度326.33亿元,为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聚能对上争取。全年争取专项债券项目51个,债券资金67.09亿元,同比增长46%,在全省同类地区中排名第一,为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稳中求进深化改革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齐头并进,持之以恒谋发展求突破。有效盘活国有资产。202310月,我市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工作作为苏南唯一地区被列入全省试点。我们坚持“全领域、全覆盖”,全量清查国有资产家底;坚持“强监管、防风险”,用制度管权管事管资产;坚持“边清查、边盘活”,挖掘闲置低效资产价值,累计盘活资金34.4亿元,盘活资产36.3亿元,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阴样本。抓项目资金评审。发挥评审中心专业优势,切实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2023全年共完成51个工程的招标控制价的评审,累计送审19.30亿元,累计核减1.73亿元;累计实施跟踪评审项目67个,总投资17.61亿元;累计完成121个工程结算评审,累计送审3.42亿元,累计核减0.31亿元,核减率9.04%。累计审核拨付资金67.76亿元,有力保障了项目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挥财政采购政策功能。全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7.92亿元,实际采购金额7.05亿元,预算节约率11%。通过政采贷、推行政府采购资格承诺制等,有效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用心用情保障民生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改善民生与兜牢底线统筹兼顾,用心用情厚植财政“为民情怀”。焦居民就业创业。累计安排资金2.85亿元,积极落实失业保险、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促进就业创业、职业技能提升等。焦社会保障事业。投入22.56亿元用于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增长,医疗待遇稳步提升。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投入41.04亿元确保一般公共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收入水平。支持集团化办学,保障义务教育学段课后延时服务,持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聚焦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投入2.01亿元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新增艺风微书房24小时城市书房4家,支持打造澄艺快递名片,按需配送文化活动。支持室外健身设施更新、管护和安全检测,新增体育公园5个,新建步道29.8公里。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农林水支出预算数、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两高于”2022年的前提下,2023年根据土地出让收入的6%计提专项资金7.3亿元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等。

*两个只增不减: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以及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两高于:指的是本级(不含上级转移支付)当年农林水(213科目)支出预算数高于上一年度以及本级(不含上级转移支付)当年农林水(213科目)支出预算数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比重高于上一年度。

 

标本兼治管控风险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遏制增量与化解存量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推进风险管控攻坚。制度建设持续完善。调整设立“江阴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领导小组”,同步设立双组长制度,不断加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江阴市本级偿债备付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出台“一企一策”等提级管理方案,对重点乡镇和重点企业进行提级管理,财政风险应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化债任务超额完成。在聚焦挖潜增效、集中财力化债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全年化债任务完成率达117.7%,政府性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取得了明显下降。台监管全面加强。持续加强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合理安排化债顺序,有序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撤并或市场化转型,2023年上报平台退出39家,其中18家已获批退出监管范围,全市经营性债务增长率在年度管控目标范围内。融资成本管控有力。严格落实“降成本”要求,对存量高成本债务发起“削峰行动”,切实压减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融资规模,不断优化债务结构,清理综合融资成本5.5%以上债务。2023年末隐性债务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6BP,经营性债务融资成本比年初下降21BP

 

全面从严强化管理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建章立制与增效赋能协同推进,动真碰硬提升财政管理效能。深化预算一体化建设。将镇街园区全部纳入一体化系统管理,确保各保民生项目与三保目录项目编码一一对应,稳步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数据质量,充分释放一体化系统潜能。稳步加强绩效管理。在实现项目绩效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突出绩效导向,促进预算精准编制,将绩效和预算深度融合,加强绩效评价及预算论证结果运用,促进部门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开展财会监督。制定《2023年江阴市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问题整治、代理记账机构专项整治、广电系统会计信息质量联动检查、财政(国资)资金安全专项检查、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补助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等,推动财会监督走深走实。

 

全力推进国资改革

2023年,江阴市财政系统坚持推进国企市场改革与提升国资运营效益并蒂开花,充分发挥国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做大企业资产规模。2023年,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3%;净资产总额330.68亿元,较上年略有增长;利润总额15.62亿元,较上年略有增长。着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成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组建文化商旅集团、环保集团、乡村投资、交通投资、水利投资等国资公司,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城市运营、项目落地、产业提质中的重要撬动作用。着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坚守主责主业,主攻核心业务,推动主业经营提质增效。创新服务措施,持续推进新能源、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港口物流、大数据等重大产业建设项目,督促国有企业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压舱石”“顶梁柱”作用更加突显。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