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文件及解读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4-00233 生成日期 2023-12-15 公开日期 2024-01-03
文件编号 澄政办发〔2023〕66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通知
主题(一级)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级)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关键词 经济,产业,通知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江阴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的通知
关于印发《江阴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江阴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阴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23〕15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的通知》(锡政办发〔2023〕44号)、《市政府关于印发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澄政发〔2021〕46号)以及江阴市“34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如下。

一、全力保障工业稳定运行

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无锡市比重达35%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万元/人。到203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左右。

1.强化运行监测。持续密切跟踪重点板块、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数据,开展大宗商品价格、工业用电监测及预警,强化市、镇街园区联动,加强分产业情况分析,前瞻性把握各产业运行特点及走势,采取针对性举措保障产业平稳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各项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镇街园区)

2.狠抓增量突破。瞄准产业链主攻方向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高附加值的优质项目。落实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围绕项目“落地、开工、生产、达产”等关键环节,抓好项目全流程服务。强化小微企业进规模,企业进规模业孵化载体(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引导各地引进销售总部、企业总部,推动现有企业把产能留在江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镇街园区)

3.加快存量提升。办好“问道面对面、政企直通车”系列座谈活动,增进政企沟通,强化为企服务,护航产业链发展;开展重点产业需求摸排,大力引入国家、省级等高端平台在我市召开专业性配套对接会,积极组织参加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活动,帮助企业稳客户、抓订单、拓市场。持续对接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金融机构、高校院所,梳理推动与央企既有合作事项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镇街园区)

4.育强企业主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强各类优质企业上市辅导、人才引培、技人才引培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用好“江阴企业家日”等平台,讲好“澄商”故事,做好企业坚强后盾,举办系列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到2025年,优质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过20%;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达6家,培育省级领航企业5家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23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2500家,“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1100家、850家、6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商联、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各镇街园区)

二、培育壮大“345”现代产业集群

到2025年,我市纳入无锡4大地标产业集群和6个优势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总量达到57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5%。到2030年,形成1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加快推进“五个一”重点工作。紧紧围绕“一个规划(产业链全景图)、一套专项政策、一支产业基金、一份招商目录、一场对接(招商)活动”五大重点工作,大力推动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强链、整合提效,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补链、壮大规模,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五大未来产业建链延链、抢先布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超百亿元集群达到3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园区、霞科办)

2.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协同,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融通平台,畅通大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要素流转通道,共同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在产业链内部贯通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整合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环节,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的增值增效。鼓励大企业集团通过项目合作、投资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融通合作。到2025年,全市认定产业链集群龙头企业2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监管局,各镇街园区、霞科办)

3.积极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实施“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产业模式,以各产业园区为建设主体,全面排摸工业园区基础,推动各板块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强化发展规划引领,明确产业主导方向,提升载体建设水平,完善精细化管理和各类保障措施,到2025年,全市建设和培育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集聚度高、核心功能突出、产业承载力强的无锡市特色产业园区不少于8个。加快培育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示范引领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工改办,各镇街园区、霞科办)

三、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无锡市比重达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达18%,每年支持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5项左右。到2030年,地标产业、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全国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围绕我市“345”现代产业集群,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精密光电研发中心,推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内涵建设。聚焦“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创投”紧密结合的“三生三创”科创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创载体面积不少于300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镇街园区)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到2025年,全市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实现零突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超18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镇街园区)

3.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推进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持续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贯彻落实省关于铸造、锻压等基础工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行业转型提质。至2025年,力争新增首台(套)重大装备6项,累计推广应用首批次材料3项。(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次材料,各镇街园区)

四、大力推进数实深度融合

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800亿,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6左右。到203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普及,重点行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1.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数字产业。以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为主攻方向,优化发展特色晶圆制造,积极引进设计企业,带动装备和材料产业壮大发展。全力推进江阴市微电子产业园、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尊阳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江阴集成电路产业“一园一中心一基地”发展格局。围绕服务型制造,以物联网平台型企业创建为抓手,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率先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应用平台型企业。支持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业软件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推进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工业软件企业。依托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等“一湾一谷一区一港”载体建设,积极布局元宇宙、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高新区、临港开发区、华士镇、霞科办)

2.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智能制造,培育代表未来智能制造水平的“标杆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动更多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稳步推动对全市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诊断、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30个,实施轻量化智能化改造项目40个,每年组织开展各级“智改数转”推进活动不少于30场。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累计达5个,培育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累计达30家,星级上云企业累计达到500家,全力实现“灯塔工厂”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镇街园区)

3.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云数网支撑能力,支持算力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我市算力资源供给。加快“千兆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5G全连接工厂4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无锡通管办江阴办事处、江阴电信、江阴移动、江阴联通、江阴有线、中国铁塔江阴办事处)

五、加快促进转型发展

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降低8%,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阴制造品牌持续擦亮、质量明显提升。全市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以上,涌现更多国际知名品牌。

1.加速传统产业改造。以纺织服装、化工、冶金和金属制品行业为重点,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制造业本质安全环保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镇街园区)

2.打响江阴制造品牌。大力实施标准、质量、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制定各类标准,支持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新增“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1家(次),新增“无锡市市长质量奖”“无锡市质量管理优秀奖”3家(次),新增“江苏精品”5个以上,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数20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园区)

3.促进制造服务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开拓新业态、激发新需求,到2025年建成市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10家,形成“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1家左右,每年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3个左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镇街园区)

4.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基金。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开展工业领域能效领跑行动,推动免费节能诊断高耗能工业企业全覆盖,每年组织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0个以上。依法实施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健全“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推广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认证,推动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工厂)2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资规局、江阴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园区)

六、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达30%,上市企业数量达75家、占无锡市比重保持领先,每年新增国家级产业科创人才10人左右。到2030年,综合金融实力稳步增强,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内领先。

1.加大金融赋能力度。推动设立“澄易贷”政银企对接平台,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和融资信息服务机制,用好澄易贷、人才科创贷、转贷资金等工具,畅通产融供需对接。聚焦产业发展强短板、补缺项的核心环节,构建股权投资生态系统,聚力深化基金发展赋能效应,推动实现基金资源的精准导入和赋能。鼓励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股权、仓单、订单、应收账款等各类新型质押融资业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扩大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培育支持拟上市企业力度,持续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优化企业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协调、推进、资金支持服务举措。(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江阴支行、金融监管总局江阴监管组、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新国联集团,各镇街园区)

2.推动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推进外资企业总部化、基地化建设,加快推动安姆科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认定推动安姆科科技江阴制造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外资扩存量基础性工作,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行动;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及产业链延伸类、配套类项目,推动全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镇街园区)

3.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成联勤联动指挥、智能监测预警、辅助研判决策、数据共享赋能、智慧应用监管五大功能,丰富各类数字治理场景,扩大场景建设价值,提升治理场景实用实效,建强江阴市城运中心,完善数字底座支撑能力,提升城市运行领域共建共享程度,健全共享协同平台体系,加速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平台,做强“澄策之窗”平台。(责任单位:市城运中心、市数政局、市澄策之)

4.加强要素保障。落实“暨阳英才市数政局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培养引进力度,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划定工业园区保障线,健全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应体系。保障水、电、煤、气等有形要素稳定供给。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统筹现代产业发展资金,加强省、市、区产业政策协同联动,推动创新、金融、人才等政策向“345”现代产业集群聚焦倾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资规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镇街园区)

 

附件: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附件

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序号

 

2022

2023年目标

2024年目标

2025

目标

责任部门

质量效益

1

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9.1

39.3

39.5

40

工信局

2

制造业增加值占无锡市比重(%

34.4

左右

34.5

左右

34.8

左右

35

左右

工信局

产业结构

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38.4

39.5

40

40.5

工信局

4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

13.9

15

16.5

18

商务局

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9.1

年均增速高于规上工业

增速

工信局

6

我市纳入无锡4大地标产业集群和6个优势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总量(亿元)«

4528

4800

<span style="color:black;个优势产业an style="font-size:11.0pt;">5200

5700

工信局

创新驱动

7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84

1.9

1.95

2

科技局

8

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无锡市比重(%

15.5

15.8

16

市场监管局

9

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家)«

0

0

力争1

发改委

科技局

工信局

数实融合

10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73.7

74

74.8

76左右

工信局

1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亿元)

634

720

790

870

工信局

绿色发展

1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降低幅度(%

3

5

8

工信局

企业实力

13

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法人口径)(家)

4

4

5

6

工信局

14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家)△

141

170

200

230

工信局

15

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无锡市比重(%

34.1

全市领先

金融监管局

16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家)

2071

2200

2350

2500

科技局

要素保障

17

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

32.41

31

30

30

人民银行

18

新增国家级产业科创人才数量(人)«

5

8

10

10

组织部

工信局

 

 

 

图解政策关联解读:一图读懂《江阴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任务》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