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教育局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3-02243 生成日期 2023-09-15 公开日期 2023-09-15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教育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意见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教育 关键词 学校,教师,意见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建设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事业,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实施“三名”工程(“三名”即名校、名师、名学科)。
江阴市教育系统“三名”工程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建设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事业,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实施“三名”工程(“三名”即名校、名师、名学科,下同)。具体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江阴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核心,立体化实施市教育系统“三名”工程,系统化推进建设名校、培养名师、培植名学科系列行动,促进江阴教育全面实现“学有优教”大跨越,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高标准实现我市“在大气的扬子江畔办更有格局的优质教育”奋斗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目标导向。高举江阴大格局教育旗帜,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全方位对标长三角教育发达县市,以实现大跨越、成就高质量为目标,勇争一流,敢超一流,推动江阴教育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3.坚持突出重点。立足江阴教育区域内学段、学校、学科等实际发展需要,加强资源优化整合,突出重点领域优质发展,带动紧缺薄弱领域水平提升,促进江阴教育高质量发展。

4.坚持统筹推进。市教育局牵头带动、分级实施,统筹规划、以点带面、辐射引领、整体发展,形成评选、考核、激励表彰综合保障体系。

5.坚持以评促建。完善评选机制,优化评选程序,改进评选办法,构建阶梯式可持续发展评选体系,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三)“十四五”建设目标

名校建设目标:到2025年,创建成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级高品质示范学校5—8所。

名师建设目标:到2025年,培养在全国和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长1—2名,在无锡市级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长5名左右,认定江阴市名校长10名左右,培养优秀青年后备干部200名左右;培养在全国和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1—2名,在无锡市级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10名左右,认定江阴市名班主任30名左右;新增苏教名家、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30名左右,新增锡教名家、无锡市学科带头人60名左右。

名学科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设区市率先开评县级“名学科”30个左右,评选名学科组长30名左右。制定“名学科”评选细则,评选星级学科,建立“名学科”培育梯队建设机制,星级学科分为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学科,其中五星级学科授予“名学科”称号。

二、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建设“名校”

“名校”指具有独特办学思想、卓越师资队伍、优质课程体系、丰富校园生活、健全治理机制和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自觉创建的责任担当,市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品质示范学校,引领并带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

1.明确建设内容。凝练现代化学校文化,学校教育理念先进、文化氛围浓郁。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落实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师生对学校文化认同度在90%以上。建设高品质的学校课程,课程方案不断完善,成为创新实施的典范。重视课程基地建设,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三年内成功申报省中小学课程基地或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1个以上。打造高质量的“三力课堂”,探索先进的“三力课堂”教学范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每年在江阴市级及以上课堂教学比赛获奖比例20%以上且学科覆盖率在80%以上,在三年内有2门以上学科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获得1项无锡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能力。重视教科研工作,教研成果突出。各校在三年内新增特级、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等省级名师1名以上,新增无锡市学科带头人2名以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率在80%以上,江阴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率在50%以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学生身心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积极开展主题教育、仪式教育、社团活动,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江阴市级获奖比例在10%以上,省级及以上获奖比例在2%以上。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建立与办学理念一致,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班级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引领导向作用,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2.明确评价标准。分别制定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评价改革6个子项目的评价标准(见附件1)。每个子项目设定6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A、B、C三个等级,每个子项目评定结果在4A2B及以上的为五星级,2A3B及以上的为四星级。高品质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在建设周期内必须申报3个及以上的子项目,子项目获得2个五星级和1个四星级及以上,同时在建设期内各级课程基地(含高中课程基地、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项目)、各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中,成功申报3个项目(一个省级、一个无锡市级、一个江阴市级以上),获得无锡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授予“江阴市高品质示范学校”。(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3.实施“三名”联动。实施“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联动,组建“名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成长营,共同研究相关项目,实施导师培养制、项目领衔制、成果辐射制,实现结伴成长,培养一批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推动名校全面提升。聘请省内外教育名家、名校长组成江阴市“三名”培育专家团队,指导学校优化发展路径,推进特色办学,凝练办学成果。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建立学习交流机制,高品质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与省内外一流名校组建发展联盟,建立教师、学科交流平台。(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4.加强过程管理。将高品质示范学校建设纳入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帮助学校组建专家团队,指导立项学校实施好建设规划。建立常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自我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随机督查指导制度、年度评价制度及相关信息网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评估机构的监督、指导和评价。(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5.强化特色建设。加强对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与传承,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与办学底蕴,确定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某方面的特色发展方向,强化特色学科建设,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扩大特色学科影响力。建设一批特色项目,深耕学校内涵项目,形成体系完整的特色课程群,聚力学校亮点的精彩纷呈,打造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并实现学校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要以质量分数为第一突破口,以名师的培养与选树为第二突破口,以提升师生获奖档次为第三突破口,取得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加大对特长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人才引进、专业研修、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激励制度等措施打造一支稳定的“特长教师群体”。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加强对优秀毕业生的培养与打造。(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6.发挥示范辐射。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名校与成员学校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共同培育优质师资,牵头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探讨,不断提升成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从名校集团化走向集团化名校。发挥名校引领示范作用,用好名校内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资源,组建名师工作室,带动区域师资水平整体提升。(责任部门:市教育局)

(二)培养“名师”

“名师”是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三类群体的统称。

“名校长”(含幼儿园园长,下同):指有崇高的教育情怀、执著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思想,高超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精良的业务能力,突出的办学实绩,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和省市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正职校长。

“名班主任”:指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与敬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热爱学生,有精湛的班主任工作技能,班集体(少先队)建设经验丰富、特色鲜明,勇于实践创新,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全国和省市德育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班主任。

“名教师”:指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有执着的事业追求,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具备江阴市名教师或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学术称号,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且满工作量,深受同行、学生、家长认可的教师。

1.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作用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积极整合落实新教师“启航项目”、骨干教师“领航项目”、名教师“远航项目”、名校长“引航项目”等系列培训计划,建立三年入门、五年懂行、十年后成名成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图谱。重点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其中遴选拔尖人才80名左右,组建“江阴市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高级研修班”,培养队伍发展核心力量;遴选骨干人才150名左右,组建“江阴市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着力培养队伍高层次后备人才;遴选85后、90后青年人才300名左右,组建“青苗未来人才班”等,旨向年轻干部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师研训模式,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推行培训自主选学,“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探索培训积分考核,落实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并对优秀学员给予适当奖励。(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镇街园区)

2.拓宽人才培养支撑平台。积极推进省级乡村教师培育站及省市县三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培育单位等的创建工作,加强对创建学校和单位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改善其服务环境,优化其人员配置,到2025年,创建成省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个,省市县三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60所、“四有”好教师团队培育单位60个。主动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等高校对接,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阴东西互搏战略实施契机,加强与上海黄浦区合作,深化“澄张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多种形式的互通互学,进行挂职跟岗研修、实践。邀请全国和省内知名专家、校长、教师来澄设立工作站,借智登高,促进我市校长、班主任、教师队伍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名师资源辐射引领作用,组织评选江阴市名教师工作室50个和名校长工作室5个,采用导师制促进学员结伴成长;定期举办“江阴教育大讲坛”、办学成果现场会、名优教师成长故事会等,进一步提高江阴名师影响力。(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镇街园区)

3.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坚持“加强重点领域、助力特色建设、锻造人才高地”的原则,通过“下指标”方式鼓励学校主动出击,对意向人才采用分类施策、多方联动等办法提高引才效率,力争三年引进教育高层次、高端紧缺人才30名左右,柔性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150名左右。主动与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接,建立江阴本土“名校优生”人才库,精心打造高校位于我市南菁高中、江阴高中、江阴中专等重点学校的实习基地,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高校毕业生,经学校推荐、市教育局审核,符合招考公告要求的,予以优先考虑;积极走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校园自主招聘,三年招录“名校优生”专岗150名。三年落实定向师范生培养指标300名。根据《江阴市“暨阳名师”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细则》(澄教发〔2022〕7号)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江阴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让人才安心扎根。(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4.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完善各级名师评选机制,注重师德修养,建立能力、实绩导向,适当淡化论文、专著方面的成绩,鼓励探索实施提名、评议制度,对于长期在一线默默无闻工作,任劳任怨,教学实绩良好的教师也可破格提名,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分层分类制订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与人才培养、选拔任用、交流配置、激励保障等相衔接。落实人才待遇支持政策,按照《江阴市“暨阳名师”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细则》(澄教发〔2022〕7号),落实人才安家补贴、考核津贴、课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成果奖励等配套待遇。加强名师宣传表彰力度,每年进行100名名师事迹宣传,鼓励镇街园区及学校自主设立人才基金,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委人才办、市融媒体、各镇街园区)

(三)培植“名学科”

“名学科”指具有组织管理创新、教师队伍卓越、教学质量优异、教研成果丰硕、学科特色鲜明、专业辐射突出,具有区域领先、省市知名,深受学生、同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品质示范学科。

1.建构学科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科组教研工作制度,创新学科组内部管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培训学习、业务交流、常规检查、质量分析、师徒带教、课题研究等机制,形成以课程内容实施为载体、以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为手段、以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常态化运作模式。完善学科组建设的质量发展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发挥评价的引领导向作用。市级教研部门制定“名学科”评选细则,围绕学科团队建设、教学常规、课程教学、教育科研、资源建设、建设成果等六个方面制定评选具体要求,评选星级学科,建立“名学科”培育梯队建设机制,星级学科分为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学科,其中五星级学科授予“名学科”称号。市教育局每年举办1次以上“名学科”成果展示、学科建设论坛等活动。(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镇街园区)

2.提升学科质量水平。强化学科组织管理,不断优化学科组师资配备,严格选聘学科组长。制定学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和学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科组要充分发挥学术教研功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同时学科组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申报或承担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及时总结、梳理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打造学习型和研究型组织。学科组在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构和校本化实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形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聚焦“三力”课堂教学改革,以转变教与学方式、丰富学习形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教学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有效教研活动。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重视学科资源建设,逐步形成校本化学科优质课程群和系列化教学资源。以学科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科品质提升,提高学科教育质量,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学科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教学荣誉称号占60%以上,申报或承担无锡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每年在江阴市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比赛获奖比例30%以上,积极为市级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教案课件、课堂视频、试卷题库等各类优质资源,每年人均提供10个以上资源。(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镇街园区)

3.打造学科特色优势。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按照学科建设目标,根据本学科组教师的特点、特长以及教学实际,大力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教研方式转型,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学科特色课程或品牌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省市内涵建设项目,提高学科教研质量,提升学科品质。要落实教研经费,配备必需的参考资料和设备器材,在重点教改项目和精品课程等方面加大投入。学科组至少有1项以上市级特色课程或内涵建设项目。(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镇街园区)

4.搭建学科交流展示平台。强化校本研修制度化建设,规范校本研修要求,开展主题式、系列化研究,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与品质。认真实施“青蓝工程”,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鼓励教师参加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省市名师工作室、市级学科课程基地等平台,助推各层级的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学科评优课、基本功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检验学科建设的成效。积极承办或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研讨活动,展示学科建设的成果。加强师德建设,形成人人争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浓厚氛围,努力培育先进的学科组文化,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科组建设成果显著,在学生、同行、教育管理部门问卷调查中,认可度在95%以上。每年至少承办1次江阴市级及以上教学研讨展示活动。(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镇街园区)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江阴市教育系统“三名”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每年召开会议,分析存在问题与困难,及时向市政府汇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校长第一责任人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实施“三名”工程,并将实施情况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内容,加强督导检查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

2.政策保障。出台“三名”工程相关项目的评比细则,健全其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三名”工程其他配套政策措施,形成配套完整、相互衔接、适应“三名”工程实施的政策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报道“三名”工程实施成果,提升“三名”工程品牌效应,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三名”工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资金支持“三名”工程实施中的硬件改善、人才培训深造、举办教育学术活动、创建奖补资助、考核津贴等。严格落实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