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3-02875 生成日期 2023-06-25 公开日期 2023-07-04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主题(一级) 其他 主题(二级) 其他 关键词 经济,企业,提案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案别(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

标  

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市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实践证明,我市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好,我市实体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

一、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作开始起步较早。2012年,我市开始参加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选。2014年首次出台了《江阴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三年培育计划(2014—2016年)》,至今已开始第三轮培育。“十三五”期间,我市产业强市资金共扶持“专精特新”项目308个,补助资金1.1亿元。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梯队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10月,我市有1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累计培育江苏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无锡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江阴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内企业210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初有成效。2014年起,我市就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优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已在主板、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家。2022年1—6月,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润总额高于全市规上企业约20个百分点。

二、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短板

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新发展要求,我市拥有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与昆山等周边同类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人才和资金问题是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和短板。其中人才问题最为突出,细分领域的专业高技术人才和拥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

(一)人才引育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一样为员工提供全面优渥的福利待遇,因此企业创新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而且,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风险高、稳定性差,这也是人才的主要顾虑。另外,有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归属感,加上行业内部竞争,互相挖人,也造成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人才招进来留不住的困境。

(二)融资难度大。大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自身内部积累。“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缺少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物,又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因此融资较为困难。另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信息不公开、透明度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财务和信用状况难以评估的情形,这些都加剧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创新能力弱。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费用增加、在建项目投入等因素,企业资金压力增大,这就造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际上用于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偏少,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意识和创新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的目标,明确发展导向,完善工作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为发展内核的中小企业,助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培育力度,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市工信部门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动态更新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入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容错支持”,最大限度减少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发“杀手锏”产品,加入全球制造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引导和培育一批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大市级财政对于获评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激励支持力度,鼓励各板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奖励。市工信、宣传部门要充分挖掘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先进典型,遴选一批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渠道及时充分地进行宣传报道,弘扬“专精特新”制造文化,鼓励更多企业积极申报“专精特新”荣誉,进一步壮大我市“专精特新”培育矩阵。

(二)加大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人社、工信、科技等部门要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梳理紧缺人才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缺急需的细分领域的专业高技术人才和拥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引培力度,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省“双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要完善产业、人才的融合推进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人才基地。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与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专精特新”“定制式”专题培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专精特新”理念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要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共享研发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帮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创新竞争不足的问题。

(三)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市工信、科技部门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出主业、做精专业、关注核心技术、深耕细分领域,勤修内功,努力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各类科研院校和平台载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要不断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要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不断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获得国家和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财政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奖励。

(四)加大金融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市金融监管部门要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产“轻”的特点,指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提供一批办理时间短、抵押要求低、利率优惠大的金融产品。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更多金融资源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各类金融机构要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市工信、金融监管部门要优先向合作银行推荐符合“苏科贷”、“锡科贷”等信保基金所属金融产品贷款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创新专项金融产品,提升信贷额度,降低信贷利率。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增信作用,切实降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五)加大直接融资,鼓励登陆资本市场。市金融监管部门要主动对接江苏省证监局和三大交易所,争取最大力度、最高程度的支持,对具有上市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实行服务专员顾问制度,并开展全流程、全方位的上市培育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板块的协同力量,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地走访,以“实事求是、一企一策”为原则,持续精准指导和上市辅导,切实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需求,在强服务中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上市进程。市金融监管部门要主动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对接股权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整合、融资对接等多元化服务。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板块全天候、保姆式的主动服务与帮助,让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对接,为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和更好的直接融资成长路径。

承办单位

工信局

答复内容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感谢你对我市专精特新培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分析的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短板,以及提出的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合理中肯,十分契合我们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工作重点,对此提案我们非常重视

2012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引导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向中小企业聚集,支持做精做强主业、强化协作配套、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情况

市工信局以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为抓手,促进广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内企业达281家,无锡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18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17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2022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产值957.6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增幅4.8个百分点);开票销售936.4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增幅4.9个百分点)。在疫情冲击及外部大环境影响下,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以其特有的产品性能和市场优势,做到了逆势上涨,2022年如双良新能源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188.5%,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97.7%;科诚技术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94.8%;开票销售5.5亿元,同比增长129.5%。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有效带动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深耕细分领域,为江阴产业链向更高能级攀升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做法

(一)优化完善政策措施在《江阴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培育计划(2021-2023》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研究出台《江阴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资金奖励上,对获评国家级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库内的企业,如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较上年增长均达到12%的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的奖励;在人才引育上,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纳入“太湖人才计划”政策支持范畴;在金融支持上,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增设“专精特新贷”专项金融产品;在发展空间上,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一事一议的优先支持;在支持创新上,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江阴市以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成果在江阴转化的,最高给予企业100万元补助。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申报新技术新产品目录、“首台套”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实施企业动态培育。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立并动态调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根据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培育标准,联动板块推荐高成长潜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模式企业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实施分级管理和每年滚动调整。筛选出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入库,打造“专精特新”苗子企业、重点培育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优质中小企业入库1389家,924家企业获评创新型中小企业。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根据自愿原则纳入无锡专精特新企业联盟,通过企业申请推荐1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为无锡专精特新企业联盟理事会员单位、其中升辉新材料为副理事长单位,双良新能源为节能环保产业专委会主任单位。

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中央财政重点“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获批战新专项资金2600万元,中长期贷款2亿元,我市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中央奖补资金共计764.4万元,1家企业获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240万元,2023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资金项目入库已经完成,我市8家企业入围正在等待省资金安排。

(四)实行服务专员制度。为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1名服务专员,建立“四个一”服务机制,明确服务专员工作内容,并要求服务专员“每月联系企业不少于一次,每年现场实地走访不少于三次”。目前,全市32位服务专员“随时在线”,从诉求受理、政策速递、资源对接、权益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

(五)做好政策宣讲和辅导。通过电视、报纸、公众号等新闻媒宣传《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江阴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培育计划(2021-2023》专精特新”发展典型案例,编制下发“专精特新政策”汇编。2022年初完成对所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主导产品行业领域及市场占有率、研发和创新能力情况排摸,结合认定标准,筛选符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的后备企业。申报之前对每家重点后备企业进行了现场申报辅导,通过政策宣讲,申报要求、评分规则解读,材料准备要点、资料初审等流程全方位服务好企业申报工作。分别邀请中创科创信息技术研究院狄前防院长和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刘源副主任举办了两场全市专精特新专题讲座。今年工信部下发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复核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通知以来,市工信局会同高新区、临港、青阳、华士4个板块分片区组织全市国家小巨人后备企业开展4场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及国家小巨人申报辅导活动。

(六)支持企业借力资本。推动银行机构运用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切实提高融资效率,目前全市共有5家银行为我市94家企业累计实现投放专项贷款5.02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05%,仅江阴农商银行发放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共计3.3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70余家。我市成立全省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贷中心,按照“专、快、统”的标准要求,确保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出台的《江阴市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作为全市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江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实体化运作,全面提升统筹全市创新资源的能力;进一步优化载体布局规划,鼓励支持国资公司等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平台,引导各镇街以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科技产业园区。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坚持创新型企业数量跃升和质量提升并进,坚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并重,坚持分层梯度扶持和分类靶向培育并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构建从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育成体系,打造数量众、创新强、质量优、潜力足、成长快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中心创建、培育工作,促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家、省和市三级研发机构的创建梯队和培育计划,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业务培训和创建工作指导。通过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示范带动全市民营企业走自主创新、内涵发展的道路。

加快引育双创人才制定《江阴市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行动计划》,提升政策驱动力,围绕“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2.0,同步升级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配套措施,制定名医名师、产业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等实施细则,出台公开选调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澄心计划”、促进港澳青年人才来澄创新创业等专项政策。实施“千企万才”三年行动,激发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引才聚才行动;发放“澄凤还巢”专项奖学金,引导江阴籍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家乡,在外做好江阴人才政策的宣讲员和人才招引的联络员。强化高品质生活服务保障,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加快人才租赁房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公寓建设;提供优质医疗保障和子女入学保障,推进中小学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建设,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积极落实惠企政策。贯彻落实江阴市《关于加大力度助企业纾困推动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定支持。在营商环境上精准发力,积极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调研分析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澄策之窗”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用户数量,主动寻求与信用、金融、审批等涉企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提高联动服务能力,提升便捷办事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减税降费“宣传、辅导、问需”活动,确保宣传辅导全覆盖。完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重大项目管理体制建设,协调各部门解决专精特新企业项目推进中矛盾困难。全力争取设备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各类资金。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二是完善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发展。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检验、监测平台,鼓励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同时增强政府平台在人才培训、市场拓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三、培育壮大科创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并不断向省级、国家级层次攀升;鼓励企业设立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积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健全科技服务联盟、融资路演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提高科技孵化成效,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孵化成长体系。支持多元主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健全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提高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水平。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跟进政策红利,切实降低“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成本,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金、授信管理等政策上的倾斜;建设政银企互动平台,健全政银企沟通制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关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展期、续贷等措施,或自主协商企业还款方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辅导,积极培育优质和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省内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贷中心”落地江阴,按照“专、快、统”的标准要求,确保快贷中心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运用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提高融资效率,切实缓解了我市个别精特新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深化银行金融机构与政府性担保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性贷款产品“增信提额”优势,对符合政策要求的精特新企业做到“应享尽享”。

(六)实施数字化赋能以《江阴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工作指引和抓手,突出抓好“智改数转”的关键举措,围绕“345”产业链,以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畅链、强链为重点,支持江阴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字技术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协作平台,打通品牌、物料供应、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多个环节,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数据对接和协同生产,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关键节点。一是全力推进“江阴智造”。深化“智能+”技改工程,以“十百千万”为引领,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和智造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智能工厂;二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动更多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争创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三是加强数字化诊断服务。继续实施积极“千企画像”数字化诊断,做到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全覆盖联合协会、服务商,根据企业数字化所处阶段、瓶颈问题、转型需求,建立“一企一档”,精准实施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强优秀解决方案的推介,征集和遴选一批实践案例,鼓励服务商针对中小企业开发“小而美”解决方案,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对后期有进一步投资意向的企业进行精准化服务。

(七)聚焦专精特新培育。围绕“345”现代化产业链,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在融资、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方面形成政策扶持合力,确保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培育壮大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在市场竞争力中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梯队。适时组织政策宣讲、申报辅导讲座,配套协作交流,优质企业观摩等活动,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宣传我市专精特新典型案例。优化完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政策,更加注重企业成长性、创新性和行业先进性,实施滚动培育,动态调整项目库,做到企业能进能出,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

谢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6860967

 

答复时间

2023625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