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结果公开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23-02890 生成日期 2023-06-15 公开日期 2023-06-27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主题(一级) 其他 主题(二级) 其他 关键词 经济,企业,提案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建议
关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建议

案别(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杨晓丽

标  

关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专精特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四大优势的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瞄准市场空白、行业痛点进行钻研和深耕业务的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7.2%。江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起步较早,2012年就组织企业参加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评选。近年来,江阴系统性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滚动实施三年培育计划,通过政策引领,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起国家、省、无锡、江阴四级培育梯队。

截至目前,江阴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5个、江苏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44家、无锡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53家,江阴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内企业达250家。通过免费诊断、分行业指南、专项资金支持等专属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在走上专精特新的道路上,扶上马、送一程。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外部供应链、原材料、市场等环境错综复杂,经营利润大幅下降,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缺乏、协同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生存发展受到一定的挑战。从数量上看,优质企业总体还比较少;从质量上看,优质企业水平仍不够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缺乏关键技术。从中小企业生存角度来说,技术创新是足以傍身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够为企业争取广阔的市场。但我市众多企业在竞争市场上与苏南众多企业相比普遍呈现专业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在一些关键领域可能被“卡脖子”,许多设备需要升级、革新,在这个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依靠传统的模式和落后的技术将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亟待寻找新的赢利点。

2.我市存在人才缺口。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一线城市有巨大吸引力,另外我市对高端人才吸引不足。就高校就业生的流向而言,省内就业流向城市以苏州南京为主,其次是无锡。由于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原因,我市长期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

3.扶持政策创新不足。目前我市在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上出台了许多措施,包括挂钩帮扶、产学研合作、信贷支持等等,这些措施跟他市同质化较强,政策力度、深度,创新性、针对性不够强,对于如何吸引外地产业转移、如何促进本地传统制造业革新和培育品牌、如何挖掘和培育本地新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措施不足,导致我市在与其他市竞争关系中经常处于劣势。

三、意见建议

新兴企业tyle="font-family:方正仿宋_gbk;">1.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出台政策支持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风险和成本。鉴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研发实力不足的现状,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各中小企业联合投建研发机构,比如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等,组团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技术研发机构合作,由参与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课题,研发机构负责研发,成果由参与投资的中小企业付费使用。通过这种研发资源共享的方式,一方面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同时促进产、学、研的转化效率,持续提高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支持政府引导特新”中小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参与工业强基、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

2.支持引培创新人才。在落实人才政策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才育才。深入支持引培创新项人才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生活补贴,打造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在创新服务方式方面,搭建企业引才平台。落实企业用工信息免费动态发布机制,依托“就业人才直通车活动”,摸清企业需求,组织企业赴域外参加招聘活动,开展抖音快手“直播带岗”招聘,以优质高效线上线下服务,助推求职群体和市场主体实现人岗对接。在加大服务力度方面,梳理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的特色产品和核心技术,做好主要企业产业链“定位”工作。分批次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梯度式成长或帮扶清单,帮助企业明晰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可对接的上下游企业,为其创新方向提供参考建议。

3.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建议出台促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在市场化扶持方面,推出政府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对企业创新产品给予支持。在金融扶持方面,对企业技改、研发等融资贷款,给予贴息扶持,提高企业质押贷款比例;瞄准企业需求靶心,制定“专精特新”专项金融服务产品,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融资服务。出台配套贴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私募股权融资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优先纳入择优重点扶持对象,优先推荐参加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申报。在要素扶持方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优先给予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支持;在分类评价中,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给予加分或提档扶持。在人才扶持方面,对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给予一定补贴;子女来江阴入学,择校方面给予更大的选择权,不愿来江阴入学的,灵活开展异地社保缴费。

承办单位

工信局

答复内容

杨晓丽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感谢你对我市专精特新培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分析的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有关建议,十分合理中肯,非常契合我们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工作重点,对此提案我们非常重视。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引导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向中小企业聚集,支持做精做强主业、强化协作配套、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924家,江阴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209家,无锡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18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17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2022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产值957.6亿元,开票销售936.4亿元。在疫情冲击及外部大环境影响下,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以其特有的产品性能和市场优势,做到了逆势上涨。2022年如双良新能源产值同比增长188.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7.7%;科诚技术同比增长294.8%,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29.5%。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有效带动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深耕细分领域,为江阴产业链向更高能级攀升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关于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的建议。充分发挥江阴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江阴(北京)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的带动和转化作用,激励专精特新企业及培育库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政策支科诚技术的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江阴市以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成果在江阴转化的,最好给予企业100万元补助。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申报新技术新产品目录、“首台套”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按照国拨实际到位经费,每个项目按照最高1:1的比例,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二、关于支持引培创新人才的建议。

(一)在落实人才政策方面。制定《江阴市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行动计划》,提升政策驱动力,围绕“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2.0,同步升级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配套措施,制定名医名师、产业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等实施细则,出台公开选调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澄心计划”、促进港澳青年人才来澄创新创业等专项政策。实施“千企万才”三年行动,激发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引才聚才行动;发放“澄凤还巢”专项奖学金,引导江阴籍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家乡,在外做好江阴人才政策的宣讲员和人才招引的联络员。强化高品质生活服务保障,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加快人才租赁房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公寓建设;提供优质医疗保障和子女入学保障,推进中小学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建设,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二)在创新服务方面。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降低科创主体的创新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组织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创新创业孵化、成果推广应用、检验检测认证等创新活动。建立技术难题库,成立企业间协同攻关小组,鼓励多主体联合承担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建设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或研发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企业创新体系。

(三)在加大服务力度方面。每年初完成对所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主导产品行业领域及市场占有率、研发和创新能力情况排摸,结合认定标准,筛选符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的后备企业。申报之前对每家重点后备企业进行了现场申报辅导,通过政策宣讲,申报要求、评分规则解读,材料准备要点、资料初审等流程全方位服务好企业申报工作。分别邀请中创科创信息技术研究院狄前防院长和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刘源副主任举办了两场全市专精特新专题讲座。今年工信部下发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复核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通知以来,市工信局会同高新区、临港、青阳、华士4个板块分片区组织全市国家小巨人后备企业开展4场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及国家小巨人申报辅导活动。实行专精特新服务专员制度。为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1名服务专员,建立“四个一”服务机制,明确服务专员工作内容,并要求服务专员“每月联系企业不少于一次,每年现场实地走访不少于三次”。目前,全市32位服务专员“随时在线”,从诉求受理、政策速递、资源对接、权益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

三、关于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的建议。

政府性担保amily:方正仿宋_gbk;">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优先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保障力度,对要新增用地需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先列入用地指标计划。对土地投资强度、亩均产出、单位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四、关于注重科技赋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建议

(一)既支持基础研究、又支持应用创新。落实落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创新成果,也鼓励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

(二)既支持新兴产业,又支持升传统提升。进一步落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这一制度性安排,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2年汇缴期内共1391企业申报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6.2亿元、297户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19.2亿元,10月预缴期内共1406企业申报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47.7亿元。

(三)既支持初创企业,又支持成熟企业。落支持升传统提升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及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初创企业更好成长。进一步实施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成熟期的创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既支持“物”的积累,又支持“人”的聚集。企业申报n style="font-size:12pt;"><span style="font-family:方正仿宋_g企业申报>通过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企业设备的升级换代;对企业科技人员取得的股权奖励以及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提高各个方面科研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软实力”更好转化为“硬成果”

(五)多举措做好优质企业招引。一是优化“双招双引”手段,实施科技招商“暨阳T计划”,融入长三角,对接大湾区,通过平台招商、驻点招商、链式招商、基金招商等手段,以科技招商的实效,提速增量科技型企业。二是紧紧依托战略投资人,深挖优质一手项目线索;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产业牵头部门的政治、组织、资源优势,构造全覆盖的项目信息网络,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更多专精特新“种子选手”。三是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在谈项目,紧盯多达通华东总部项目项目、龙焱能源科技电池组件项目等目前已对接的专精特新企业不放松,保证在谈项目招引稳步推进。四是严格把关确保招引项目质效,在优质项目评审中,加大对项目技术研发、人才团队等创新要素的考量,提升落户项目含“新”量,为高企增添源头活水对于技术含量高、技术方案复杂的项目,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的“智囊”作用,实现专业评审,确保高质量的招商信息转化为现实发展成果。

(六)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降低科创主体的创新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组织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创新创业孵化、成果推广应用、检验检测认证等创新活动。建立技术难题库,成立企业间协同攻关小组,鼓励多主体联合承担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建设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le="font-family:方正仿宋_gbk;">“产学研”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或研发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企业创新体系。

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6860967)

答复时间

2023615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