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1-03432 | 生成日期 | 2021-11-04 | 公开日期 | 2021-11-25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级)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关键词 | 规划,经济,农村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解读《江阴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根据《江苏省“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江阴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是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行动纲领。
规划内容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保障措施等八个部分。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的良好态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发展质态不断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等载体不断做强,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融合,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高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现,镇村布局规划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整治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不断创建,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在全省推广,集体“三资”监管更加规范,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民富村强品牌持续擦亮,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创新发展,村企联建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全部脱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对标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满足全市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农”工作还有不少亟待补齐的短板。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健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宜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差距;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长效机制仍需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还需强化;村级土地空间有限、环境容量受限、融资渠道局限,经济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引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空间,农业农村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支撑,城市化、工业化高度发展形成的先进生产要素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动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红利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新活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迫切要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发展对要素争夺依然突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中产业竞争加剧,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面临着“小比重”与“大发展”的困扰,农民持续增收、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面临着诸多挑战,“民富村强”的江阴实践需要继续攻难克坚,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更大的魄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当好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农村生态化、从业人员职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发展品牌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化,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体现江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创新发展集体经济,聚力推进富民增收,全力打造“民富村强”的江阴样本;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优先发展,坚持全面振兴,坚持高标引领,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具有江阴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基本形成,无锡“五园五区六带”江阴规划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建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生态文明先行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展望2035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赋能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业应急管理保障,统筹农业发展与安全。高水平打造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特种水产三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绿色蔬菜、生态畜禽两大菜篮子保供产业。打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产业与景点相融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整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江阴华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着力把握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内涵特征,努力构建综合产能稳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契合江阴特质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五、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系统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建设“1310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安全供水网、污水处理网、供热供气网、环卫保洁网和路灯照明网“五网升级工程”,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进农村电力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供水、污水、排水处理能力,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接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澄南城乡融合先导区为引领,着力打造临港、澄南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形成“一区两带”美丽乡村新格局。稳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新江南人家”。持续增强城镇服务带动能级,强化市域主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街道)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建设数字乡村,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结合”、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齐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村民自治管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塑造乡村德治秩序。
六、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创新“七富联动”机制,提升农民就业质量,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提升农村改革效能,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多途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级经济差别化、错位式发展,强化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稳妥有序推进“村社分离”,强化村级规范化管理。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拓展全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空间。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养老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质量,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精准救助。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乡村文脉,涵养文明新风,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树立以“四个优先”为核心的政策导向,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多规合一”。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开展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居)委会财务事务分离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具有江阴特质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健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下乡长效促进机制。实施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着力推进村(社区)党组织“领头雁”工程、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程等乡村治理“十大工程”,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施农村住房建设改革,打造“新江南人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八、保障措施
规划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全面动员、加强政策创设和加强考核督查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联阅读:澄政办发〔2021〕78号 关于印发《江阴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