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1-01372 | 生成日期 | 2021-04-27 | 公开日期 | 2021-04-2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意见 |
主题(一级)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级)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关键词 | 产业,农村,意见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2021年江阴市稻米产业技术指导意见——江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稻米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头等大事,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益、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确保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3.85万亩以上,单产稳定在625公斤以上;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建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片5个;培育“江阴好大米”产品15个以上。
一、稳定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认真落实粮食稳产保供任务,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快绿色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扩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规模,努力推进水稻稳产增效。
(一)集成推广水稻稳产高产技术。以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不同播栽方式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等关键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进一步提升完善秸秆全量还田稻作技术,防止僵苗不发,优化肥水调控,培育壮苗早发。
(二)全力扩大水稻机械化栽插比例。集聚项目资金加大对规模集中育秧和机插秧补贴力度,保持机插秧面积稳中有升;加强壮秧培育技术指导,推进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出苗、硬地摆盘炼苗、微喷灌控水等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切实提升秧苗整体素质;开展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努力压减粗放直播稻种植,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三)建好部、省、市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要创新调优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认真总结以往创建工作经验,科学制定技术方案,突破技术薄弱环节和组织方式瓶颈,集成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中育供秧、绿色防控等标准化技术模式。聚焦重点品种,对“靶”精准发力,挖掘品种最大增产增效潜力。组织开展农技人员点对点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高稳产增产、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到位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
(四)发展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要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水稻育供秧、机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单个环节、多个环节和全程托管的多种形式托管种植模式,带动提升小农户水稻生产技术覆盖率。
(五) 推行绿色生态种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为目标,加强大田节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等科学灌溉技术指导。集成推广因地因苗施肥、侧深施肥、一次性施肥、精准诊断用药、轮换交替用药等技术,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积极示范推广“稻田养虾(蟹、鱼)”、“稻田养鸭”和 “稻田+西瓜(草莓)”等模式,提高复合种植效益,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六)强化抗逆应变技术应用。针对水稻生育期间多发重发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台风、涝灾等栽培逆境,积极开展水稻生长调理剂、抗倒伏产品等试验示范,集成应用肥水调节、生物试剂调控等抗逆技术措施,提高水稻生产抗逆应变能力。立足科学防灾,强化灾情预测预警,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増产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二、增加优良食味稻米供给
大力推进优良食味稻米生产,优化稻米供给结构,协同提升水稻质量、种植效益和市场竟争力。
(一)加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筛选应用。开展优新品种(系)试验、筛选与展示推介工作,切实加快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各镇(街道)要综合考虑茬口安排、品种特性、稻作方式及安全齐穗期等因素,合理选用适合本地生产应用的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质品种,搭配种植高产品种。对优质米开发的经营主体推介南粳46、南粳3908、南粳5055等品种,以高产为主的经营主体推介产量潜力大的武育粳39号,有条件的可加强彩色稻(米)、富硒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引进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华西高品质大米基地、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味稻小镇”等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严格按照国标实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改善优化产地环境,统一品种,规范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打药,适期收获晾晒,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建立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化管理制度,严把稻米质量各个关口,确保稻米质量可追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稻米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三)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大米产品,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品牌宣传营销,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大米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各类稻米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参加省、市内外稻米展示展销和品牌稻米评比活动。继续开展“江阴好大米”评鉴推介活动,提高“江阴好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产业技术服务
(一)便捷开展农技服务。顺应现代农业技术便捷化需求,将农技知识、农技服务、农资服务、田间管理服务等融入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捷服务。充分利用微信、QQ和手机APP等平台载体,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监测预警、农村市场与农业科技服务等信息服务。加强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建立规模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构建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二)系统开展苗情监测调度。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为平台,全力构建完备的苗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病虫情、肥情,认真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 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灾害监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针对性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