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 脱贫攻坚 生态环境保护
关于江阴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2020-05-25

江阴市人民政府

2019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拓展新发展空间,着力稳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

(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2018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六)进出口总额增长2.9%(以人民币计);

(七)到位注册外资9.31亿美元;

(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8.9%;

(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5%以内;

(十)万元GDP能耗较2018年下降4.5%;

(十一)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9%。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农业现代化规模壮大。(二)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创新主体量质攀升,平台载体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三)改革攻坚不断深化。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四)城乡建设持续推进。交通建设顺利推进,城市改造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五)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加紧防控,清废行动全面展开,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六)安全治理有力推进。科学规划公共安全体系,全面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持续化解安全隐患,持续创新安全监管举措。(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养老体系不断完善,兜底保障精准发力,文体惠民持续深入。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六攻坚六突破”三年行动计划起步之年,恰逢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两个五年发展规划交替,做好今年工作,时点关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基于国内外形势和我市的客观情况,结合上级要求、综合各方因素,建议2020年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5%;

(七)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

(八)到位注册外资完成9.3亿美元左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超65%;

(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GDP增长保持同步;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一)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9.5%;

(十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4.9%。

为实现以上计划目标并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20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增快转,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我市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继续实施“千企技改”重点技改工程,切实推进“江阴制造”向“江阴智造”转型提升。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不断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攀升高度。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五百亿级以及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层次平台为载体,加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增强现代服务业品质提升深度。围绕“支撑江阴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目标,继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网络零售、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现代化农业质量优化维度。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建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培育转型发展动能。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坚持以产业前瞻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为重点,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纵向层次,深化高校学术机构横向联系。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断健全融资路演服务中心、中介服务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提高科技孵化成效,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孵化成长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深入实施“暨阳英才计划”及其升级版,持续推进“百千万”引才专项行动。做强做实江阴国际人才市场,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洽谈会和创新创业大赛。

(三)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扩大集成改革优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强富美高”的江阴路径探索,持续打响集成改革品牌。持续促改革提品质。不断完善第二批集成改革经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推进社会治理标准化试点项目,深化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信用监管”新模式,推动信用监管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深度嵌入。不断提升层级扩大优势。更大力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主动承接上海溢出效应。扎实推进锡澄协同发展区建设。以钢铁冶金、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为重点,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

(四)突出精致精细,着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全力打好城乡建设“1310工程”收官之战,推进城市功能品质的快速提升。加快完善交通网络。有序推进南沿江铁路江阴段、第二过江通道、锡澄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工建设江阴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建设滨江路、夏东路等快速内环一期和徐霞客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工程,确保芙蓉大道建成通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扎实推进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持续深化“十大专项提升行动”,确保高分通过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腾挪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沿江区域茶果路北侧、锡澄运河西侧(毗陵路—芙蓉大道段)、大卖场周边、花山路西联发市场周边等旧城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工作。加快深化镇村建设。全面推进试点村农房建设工作,用好江阴特有的自然、文化和建筑元素,精心打造“新江南人家”。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十大工程”。

(五)坚持严防严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赢精准治污攻坚战,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1+9”规划,切实推进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实施污染源强制管控,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提升江阴气质“组合拳”。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全力推进“武澄沙”工业带污染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深化“河长制”“断面长制”管理,全面完成无锡下达的15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加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消灭黑臭河道、劣Ⅴ类水体。加快推进城市、集镇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好全市固废大排查大梳理,加快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固废、危废处理能力,建成2万吨/年的危废处置常规线项目。

(六)坚持防救集成,着力提升城市本质安全。绷紧安全生产思想之弦,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编制完成全市公共安全体系总体规划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规划,全面开展安全村(社区)、安全企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域风险防控。科学编制《江阴市公共安全·安全问题手册》和《江阴市公共安全·市民应对手册》,大力开展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切实提升全民防灾避险意识。深入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大力实施“厂中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雷霆行动”,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综合治理,争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示范县。

(七)注重富民惠民,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围绕高质量发展,年内新增就业岗位6.3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开展创业培训1600人以上,扶持自主创业3100人以上。全民参保登记率100%,新增城保参保3.5万人,净增参保1.1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2元、960元。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有序推进多模式集团化办学,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100%。加快江阴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启动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设,确保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健康江阴”建设,推进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建民营、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现基本覆盖。精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援助老人占比逐步提高至12.5%以上。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档升级“10分钟体育健身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高标准体育场地。精心组织举办好市级青少年竞赛,普及足球项目开展,推进“人人学会游泳”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扩容“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持续深入开展“文化走基层·服务进万家”、“书香江阴”读书节、市民文化节等品牌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高质量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法律援助申请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推广“法律夜门诊”20家,用“公证云在线平台”和“12348江阴法网”,努力开拓“不见面”公证审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