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19-03656 | 生成日期 | 2019-07-04 | 公开日期 | 2019-07-04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司法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公安、安全、司法 | 主题(二级) | 司法 | 关键词 | 法制,总结,行政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司法局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以机构改革转隶重组为契机,以全面推进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硬、队伍素质过硬”为目标,谋新局,开新篇,一手抓转隶重组职能大融合,一手抓法治建设大发展,全系统整体呈现出接力前行、提速加力的良好态势。
一、高视阔步、激发活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跨越”
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加强“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布局,统筹法治建设工作。一是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严格落实《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坚持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并举,着力完善我市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政策文件。二是推动综合执法规范化。全面推行 “三项制度”,解决行政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问题。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明确职责界限,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和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编制《江阴市镇(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开展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适应综合执法“复合型”队伍要求,把好执法人员入口关、执法过程标准关,确保各项执法规范有序。三是深化司法行政“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政务服务环境,全面推进公证业务“最多跑一次”。持续实施“减证便民”行动,优化过程、减少环节、所短时间,规范政务服务清单和政务服务标准,实现行政许可职能“三集中、三到位”。四是赋予基层司法所新职能。下发《关于推进机构改革整合优化司法所职能的通知》,将依法治镇、依法行政统筹协调指导等职能赋予司法所,做大做强“基础平台”“一线平台”“综合平台”。
二、高效运行,规范管理,法治政府建设达到“新高度”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一是当好依法行政“监督员”。严格政府规范性文件、重大项目建设合法性审查,聚焦制度建设,促使程序执行有章可循;聚焦公众参与,畅通参与渠道有效畅通;聚焦监督审查,促使评估工作有序开展。上半年,审查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同文件72件,重要议题53件,出具各类法律意见60份。起草规范市政府合同管理办法。组织对市政府自1990年至2017年底制定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拟废止84件,拟宣布失效89件,拟修改22件,拟继续有效469件。二是当好重大决策“参谋员”。制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听证、社会风险评估、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将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向镇街、开发区、部门延伸,督促镇街、部门将重要规划编制、产业发展政策、教育入学政策等11项重大行政决策列入目录,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实现目录管理全覆盖。三是当好法治建设“智慧员”。建立以“市政府法律顾问”为龙头,各部门、镇(街)法律顾问为主体,村(社区)法律顾问为基础的三级法律顾问网络。四是当好行政复议“消防员”。贯彻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完善行政复议委员会机制,高效办理向市政府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处理、转送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审查申请,递交行政应诉书面答辩状12次,出庭应诉9次;信访复查意见法制审核29件;收到行政复议申请62件,其中受理54件,不予受理8件。办结案件37件,综合纠错率32.4%,作出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1例。
三、高点定位,统筹谋划,普法与依法治理构建“新格局”
以普法责任体系建设为统揽,全力推进法治宣教工作。我市被评为“七五”普法中期全国先进。一是制度化推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深化普法责任清单、普法建议函、考核通报等工作制度。突出领导干部学法重要性,把领导干部学法列入干部年度培训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意识,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实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落实普法工作责任。二是项目化带动上实施“龙头示范”工程。开展司法行政系统服务“六个高质量”“三大攻坚战”专项行动。开展“春暖千企 法润万家”、“春潮涌千企·法务进园区”、“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三大项目化主题活动。联动推进全市大普法格局,激发全市50多个镇街园区、部门及社会组织参与普法活动。三是信息化建设上实施两大“核心支撑”工程。做好全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工作。以“普法责任制管理云”为核心,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以“公务员学法考法平台”为核心,落实公务人员学法制度。实现了个体精准普法、公众适时评价执法。四是一体化实施法定“提质增效”工程。内抓系统上收信息,外抓法治主导上报市委办信息442篇;省级以上单篇采用68篇。报刊采用28篇,法制日报头版连续刊登三篇,系列报导了江阴集成改革、经济生态同步发展、法治服务改革成功经验,产生较大反响。
四、高位布局,提质增效,法律服务体系构筑“新网络”
强化法律供给,开展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完善“全覆盖、多层级、标准化、高效能”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法律援助体系。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落实村(社)法律顾问、律师公益服务全覆盖工作机制。受理审批法律援助案件1309件,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1926件,其中12348专线咨询821件。另外,作为司法部指定的中澳妇女法律援助服务能力项目执行单位,通过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等手段,开展妇女法律援助权益保障调查评估工作。二是推进“访调、公调、检调、诉调”对接工作。在医患、交通、消费领域的成熟模式上,将调解机制逐步引入劳动争议、物业、环保、信访等领域,实现横向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建成“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组织消费维权公益律师团和“三农”法律服务团,全面进驻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法院诉讼中心等群众急需服务的全新领域,为市镇领导依法决策提供服务,为市民提供急需的法律咨询,有效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多方参与、运行规范的公共法律服务圈。四是推进“法治体检”常态化制度。围绕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探索联合市工商联、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为企业开展专项法律服务217次,为民营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法治体检服务101家,与上市公司等重点企业对接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10个,帮助企业防范风险、解决问题3277件,挽回企业经济损失7千万元。
五、高屋建瓴、夯实基础,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点服务”为全域覆盖,畅通司法惠民“最后一公里”形成共建共享、多元治理的基层社会法治体系。一是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逐步完善。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纠纷解决方式挺在前面,实现矛盾纠纷“三降一升”目标。挂牌服务退役军人专门调解室,命名10个“五有”个人调解工作室,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受理并成功调解纠纷12000起,同比增长12.5%。二是特殊人群管控严格规范。构建以市级社区矫正中心为主体,未成年矫正修复基地、阳光帮扶基地为两翼,司法所及相关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联合关工委成立政治思想教育讲师团,运行社区服刑人员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构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新格局。进行各类适用前评估541例、接收社区服刑人员384人、解矫378人,目前在册763人。开展远程亲情视频会见25人次,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54人,目前在册3359人。三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组织开展“网清”“清雷”等专项行动,实现纠纷排查“零放过”、分析研判“零失误”、特殊人群“零托管”。打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源头活水,发动最广大群众参与到普法守法、排查纠纷的活动中,针对社区矫正中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人员及强制隔离戒赌后续照管三类重点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和重点线索排摸,全市共排查社区服刑人员2000余人次,安置帮教人员5000余人次,后续照管人员300余人次,及时排查出1名社区服刑人员涉嫌“套路贷”。我市45名律师代理辩护涉黑恶犯罪案件54件,已结案35件。四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统筹运用各类法治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作为基层法治创建的前置要求。强化司法所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平台”作用,发挥司法所在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崇德尚法新型村居建设,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要求落到最基层。
下半年,面对“一个统筹、四大职能”的工作新布局,要求我们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宽,标准更严。司法行政系统要紧跟形势任务变化,鼓足精气神,锤炼硬作风,找准工作着力点,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主动助力江阴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围绕“经济发展”,深度融入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战略推进,引导律师广泛服务企业融资、产权保护、公司并购、资产重组、跨国贸易、海外孵化器建设等工作,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项目,紧盯江阴面广量大、铺天盖地的民营中小企业,携手经济部门,深入开展“法企同行”“民营企业体检”活动,结合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加强“顶天立地”企业的法律保护,营造特别适合创新发展的公平化的暖商环境。围绕“法治文化”,画好全市法治文化布局图,打造一批便捷民众、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形成全市“镇街有特色、部门有特点、行业有亮点”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围绕“绿色宜居”,通过法治宣传,将环保理念、环保意识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引导群众建立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等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开展“绿色法治宣传”“环保行政执法监督”等行动,开展环境损害公益诉讼,综合运用行政执法、法律服务等手段助推污染治理工作。围绕“人民生活”“精准扶贫”,着力在低收入人群法律服务需求充分满足、扶贫开发项目法律风险有效防范、特殊人群特困援助机制、社会力量普遍参与四个方面下功夫。围绕“集成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用法规和制度巩固和推进改革成果,完善法律服务长效机制,搭建法律服务机构与政府企业的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区域发展风险整体化防控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江阴板块”等方面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防范金融风险举措,全面开展全市金融机构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排查,开通案件侦查、审理、判决的高效精准通道,精选典型案例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集中宣传、联合检查、精准打击,有效遏制金融风险高发扩散势头。围绕“民富村强”、“法律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乡村便民法律服务,拓宽新农村发展法律服务领域,规范村法律顾问制度运行,提高乡村依法治理水平。
1、坚持压实责任与确立指标体系“双核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后,民主法治作为“六大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民主法治建设作为硬指标纳入地区部门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法治建设履职情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检查和专项督查,形成全市上下同心同力、齐抓共创的民主法治氛围。
2、坚持社区矫正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双管齐下”。构建社区矫正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损害修复试点和社区服刑人员“自助矫正”,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机制。强化社区矫正智能化平台建设,引入智慧矫正。全面推进损害修复工作试点,重点推进“阳光回归工程”,总结开展读书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就业创业培训、典型培养等经验和成效。
3、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并驾齐驱”。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动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在推进“村干部进法庭”、“律师进村居”工作上,通过双向交流机制,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法治工作能力。通过对法治宣传教育、“两委”干部学法用法、村规民约梳理等情况的检查督导,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全面推广法治社会建设水平评价、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等三个省级标准组织。
1、推进三大平台“互联互补”计划。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条线多、层级多,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调度、考核监督作用。并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盘活、做优、做强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全面规范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标准化,促进平台功能、服务、管理全面升级,强化面向公民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全面落实司法行政惠民实事项目。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与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联动机制,引导律师、公证、仲裁等专业力量及时介入、参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2、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计划。建立以预防为基点,自下而上、分层递进,功能互补、多元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创新“村级自调、乡镇联调、行业专调、市级总调”的“四调促和”模式。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安保任务和敏感节点,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继续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创建活动,年内确保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00%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85%达到规范化标准。
3、实施法律援助“精准帮扶”计划。加大群体性或敏感、重大劳动纠纷舆情收集与分析研判,特别是掌握特殊贫困群体最新动态及法律援助需求。依托基层站点,摸排并完善法律援助潜在需求对象信息,定向发放新的联系卡,宣传法律援助政策规定,提示获取法律援助的方式和渠道,变“坐等申请”为“主动出击”,确保完成省厅法律援助案件万分之十五的绩效考核任务。
五、助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文化普惠内涵性
1、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上要“推陈出新”。探索建立以宪法为统领的普法和法治文化体系。按照省《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全市法治文化布局,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中设置法治宣传角,结合镇街、部门及行业特点,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便捷民众、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同时,高标准建成集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展示、社会组织培育为一体的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
2、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上要“精品纷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道德教育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法治书画、摄影、故事、剧本等创作推广活动。创作江阴古代法治人物故事、小品、锡剧等,拍摄MV,编印漫画读本,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对象的学法需求。开展舞台类文艺作品创作、“暨阳法影”法治微文、微视频,漫画征集、法治故事大家讲和法治民谣歌神挑战赛、村歌大赛等内容丰富的德法文化活动。
3、法治文化传播上要“合拍共鸣”。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深化“法润暨阳”公众微信、微博和江阴普法网建设,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宣传制度,江阴日报法治专栏每月要有文,“法治全澄”“阿强说法”、电视电台经常有声,户内外大型电子屏每天有图文,与新媒体普法形成交相呼应、合拍共鸣的法治文化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