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新区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索引号 014040900/2016-00036 生成日期 2016-06-06 公开日期 2016-06-16
文件编号 澄高管〔2016〕1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体裁 通知
主题(一级)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级)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关键词 规划,经济,开发区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根据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战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高新区制定了《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关于印发《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城东街道,青阳园区,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战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高新区制定了《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6年6月6日

 

 

 

 

 

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年)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6年5月30日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1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

(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6

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环境 6

(一)面临的机遇 7

(二)面临的挑战 9

三、“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定位与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定位 12

(三)基本路径 13

(四)主要发展目标 15

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18

(一)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8

(二)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2

(三)着力改造与提升传统业态 26

五、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29

(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29

(二)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 32

六、全面实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与释放发展新动能 34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35

(二)全力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36

(三)全面推进区域创新合作 39

七、全面实施共建共享战略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2

(一)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与基本保障水平 42

(二)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44

(三)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47

八、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50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跻身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列,江阴高新区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谱写了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江阴高新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目标,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历史机遇,使之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区、民生福祉样板区,服务于高水平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战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基本精神,制订与实施《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江阴高新区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以深化改革的系列举措稳增长、促发展,以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补短板、添后劲,以民生改善的系列成效增福祉、强动能,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层次的持续优化,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预定的主要目标,为“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经济快速增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高新区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2015年江阴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61.2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65.5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9亿元,年均增长12.3%;实际到账外资2.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55.46亿美元,年均增长10.6%,其中出口总额35.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5%;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85.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03.5亿元,服务业投入82.1亿元。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要求,努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已由2010年的0.33:71.17:28.5调整到2015年的0.14:67.78:32.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45%上升至2015年的65%。服务业依托产城融合实现新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呈现,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48亿元,比2010年提高了近3.6个百分点,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动能逐步释放。

3、高新技术产业聚焦发力。依靠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度明显增强,正在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内生动力。2015年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700亿元,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封装测试业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正在形成;现代生物医药医疗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五年间,高新区累计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2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87项,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著名商标12件,注册商标2773件,在集成电路、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拥有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高性能金属线材制品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已成为江阴高新区发展现代产业的靓丽名片。

4、创新有效供给释放新效应。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人才,从创新源头加强创新的有效供给,提高了创新能力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保障了创新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创新需求结构的新变化。五年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5.8亿元。其中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44亿元,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5.8%,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效应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109件上升到2015年的54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6.5件上升到2015年的33件。五年间,高新区企业共承担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扶持资金超6.88亿元,其中,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五年间,高新区累计引进了5名诺贝尔奖得主,引进和培育了17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1名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和5个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明显提升。

5、创新供给支撑能力取得新跃升。企业持续创新发力逐步成为新常态。大企业集团成为支撑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主体,企业科技创业与孵化培育机制日趋成熟,累计培育50家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江阴高新区已拥有“三创”载体150万平方米,其中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江阴百桥生物孵化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个,生物医药加速器、天安数码城孵化器等省级载体平台20多个,成立了4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研究院、物联网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产业研究院、江阴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江阴中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高新区先后获批全国高性能特钢及制品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1项“国字头”牌子和全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 8 项国家级荣誉,同时又获江苏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江苏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省级荣誉20多项。至“十二五”期末,江阴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1家,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已达到70 %,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6、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新提高。强化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减排降耗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由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0.78吨标准煤/万元,累计降幅为23%。共组织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40项,总投资15亿元,节能量总计32万吨标煤。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生态结构,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主干道路、社区和重点地段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完成科创路、龙踞巷路建设,完成长江路、延陵路等新建主干路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沿江整治和成片拆迁取得突破,实现了“拆迁地块零障碍”。

7、带动与辐射能力实现新增强。以优质的创新资源,良好的创新能力,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并有效带动了市域内相关园区的发展,青阳园区已进入一期开发阶段。高新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2015年以占全市5%的土地和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16%的GDP和15%的财政贡献。江阴高新区在全省12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排名从2011年度的第19名跃升至2014年度的第9名,跻身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十强,远超全省30家国家级开发区和所有省级开发区,彰显了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地位。

8、公众获得感获得新提升。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与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成效显著。累计向全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2980个,解决市内劳动力就业12421人,新增城保扩面25850人,城镇动态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收入明显提升,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770元。民生保障稳步拓展,民心工程扎实推进,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50万平方米,竣工交付200万平方米,历年来所有拆迁安置户全部入驻新居,累计安置群众8255户,2015年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达到95%。金童小学、长山中心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区内幼儿园全部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山观高中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城东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城东街道荣获省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的称号。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全区群众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生活居住环境等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然,“十二五”时期高新区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经济体量还不大,企业内生增长动力还不足,稳增长的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还不强,产业内与产业间的互动发展不够紧密;提高创新供给能力,促进项目研发、企业孵化、科技加速、产业化各个环节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产业集群”的裂变式、爆发性发展的路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集聚高层次研发创新型人才还面临明显的短板,科技型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渠道少、融资难等问题;经济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高新区功能等面临诸多困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优质化、均等化有待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环境

江阴高新区必须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发的大格局、置身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置身于抢占新赛场与形成新规则的大形势之中。这是国家高新区的基本定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本质要求,江阴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高新区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发,有效实施创新驱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转换新路径,加快形成适应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是江阴国家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面临的机遇

未来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是江阴国家高新区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创新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多重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已密集出台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江苏沿海开发规划、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多重国家战略将密集地释放其战略效应,为高新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难得的新机遇。尤其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味着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将更多地集中体现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国家将全面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国家将大力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和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来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创新成果的有效供给,增强创新体系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将为高新区以创新驱动构建领先的改革新优势奠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3、创新模式革新带来的新机遇。虽然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红利弱化、借贷成本难以下降、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加大、需求规模增速放缓的困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散,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不仅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生产要素的动员和使用更加大众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全球的经济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这对高新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与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创造了新机遇。

4、新兴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经济的震荡调整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动力,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为核心的产业技术革命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智能化、低碳化、机器人、3D打印机等。技术创新使得产业边界模糊,演化形成新业态、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江阴高新区依托良好的创新基础,凭借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家,完全有可能在新的产业领域培育与发展牵引力大、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能够在若干个领域营造局部的比较优势。

5、良好的发展基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来的新机遇。历经多年的发展积累,江阴高新区产业基础较为扎实,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集聚,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配套相对齐全,尤其是企业的根植性牢,坚韧性强,企业间相互协作配套,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人才间相互流动共享,以及创新间的相互溢出,良好产业与技术基础的累积将产生乘数效应,由此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共生发展的企业集群、专利集群,由量变到质变形成特色高新技术集群,并由此进一步放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二)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难以清晰把握。但目前可以判断的是,“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的发展至少面临如下的严峻挑战。

1、经济持续增长面临新挑战。新兴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红利弱化、借贷成本难以下降、需求规模增速放缓、新的动力难以快速形成的窘境。从供给侧角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稀缺性问题越来越明显,依赖于成本优势继续保持增长的格局难以维持;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因素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难现、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潜在增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业发展增速的下行趋势凸显。供给与需求不利因素的叠加加大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

2、新一轮全球化的标准规则形成新挑战。以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高标准规则日益兴起,并纳入劳工、环境、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等非传统领域,其主导的TPP和TTIP将我国排除在外。虽然这些规则是法治化市场经济下的选择,但对国内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相关规制的改革创新形成了较大压力,抑制效应将可能逐步凸显。这对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全球市场治理,尤其是抢占新赛场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3、绿色低碳发展硬性约束带来新挑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土地、人口红利发展的时代已基本结束,土地、环境等资源的约束已成为常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特别是土地资源要素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力非常有限,已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产业布局的需求。工业废气与固体废物治理、土壤与水系修复等任务繁重,向清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更为严格的绿色、低碳排放标准的制约,以更高的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偏重、减排压力较大的现状将成为部分企业的必然选择。

4、区域特征带来新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区域与城市间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彰显城市特色、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优势将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区域特征、城市能级在未来的竞争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大城市虽然显性成本比较高,但是科技、教育、卫生、交通资源优质,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知识传播迅速,高附加值信息量大,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度高,技术创新的隐性成本相对低。江阴高新区虽然有若干个特色新兴产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局部优势,但城市能级相对偏低,教育、文化、卫生等国际化环境相对偏弱,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相对匮乏,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储备相对较少,区域特征形成的缺陷在新一轮竞争中将更加凸显,集聚创新资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把握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不动摇,顺应全球科技变革的新趋势,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区、民生福祉样板区,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定位

定位决定起点,起点决定层次,层次关系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的战略安排,全面执行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发展要求,必须明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定位。

1、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立足国家战略,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驱动的效能,更好发挥高新区在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机制创新、高端引领为主线,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排头兵。“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全省开发区中稳定在前十位,并在全国县级层面的国家高新区中名列前茅。

2、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始终不渝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不懈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持之以恒地发展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医药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的“4+1”为重点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确保特色优势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体系的中高端,国内领先,全球同步,把高新区建设成特色新兴产业高度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区。自觉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重任,通过先行先试,形成符合国际惯例,顺应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江阴特征的激励充分、活力涌动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与引领新常态的示范作用,有效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为重点,确保特色新兴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体系的中高端。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在人才政策、特色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形态上与大城市全面接轨,在创新文化、创新社区建设、国际教育等与长三角形成有效通道并全面衔接。

4、民生福祉样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以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建设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滨江新城为主要抓手,始终如一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之以恒地健全以就业、收入、住房、就医、教育、救助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保障安民体系。汇民意、建民生、暖民心,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补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为重点,不遗余力地构建起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坚持不懈地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三)基本路径

坚持产业强区、创新驱动、全面开放、产城融合、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一关键,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型、创新型产业集群,奋力实现高新区转型发展的跨越提升。

1、产业强区。产业特别是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命脉,是决定高新区是否实现功能定位与发展层次、竞争地位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强区的发展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532”计划,即未来五年,加快打造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级和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医药医疗两个500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2、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增强江阴高新区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充分把握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为目标,坚持把创新作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坚持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源泉。

3、全面开放。开放发展是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带动创新、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提升引资质量,更加注重引进国际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经验与集成一流的创新资源,更要充分发挥高新区龙头企业多、资本与技术积累雄厚的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跨界联合、跨国并购与强强合作,加快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4、产城融合。必须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滨江科技城为统领,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持续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人才集聚配套的功能品质,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形成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渗透、生态与人居相得益彰的格局。

5、共建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高新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守住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四)主要发展目标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以《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目标为遵循,依据“十三五”江阴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牢牢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基本特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如期实现江阴高新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江阴高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属性 年增长%

一、总量与结构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461.22 700.00 预期性 9

2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 万美元 4.51 6.50 预期性

3 平均每平方公里GDP产出 亿元 8.70 13.20 预期性

4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47.98 250.00 预期性 11

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2.09 36.00 预期性

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0.91 50.00 预期性 10

二、创新投入与产出

7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5.80 6.20 预期性

8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 人年 853.00 900.00 预期性

9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33.00 40.00 预期性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 % 24.20 30.00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65.00 70.00 预期性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2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8 0.65 约束性

13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0.24 ≤0.2 约束性

14 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0.0028 ≤0.002 约束性

15 单位工业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0.46 ≤0.40 约束性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0.50 ≤0.20 约束性

17 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 64.00 65.00 约束性

18 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 % 87.80 90.00 约束性

四、产业发展与外向型经济

19 工商开票销售 亿元 1647.3 3000.00 预期性 12

20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 亿元 916 1700 预期性 12

21 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 亿元 731.3 1300.00 预期性 12

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5.57 300.00 预期性 10

23 其中:工业投入 亿元 103.50 165.00 预期性 10

24 服务业投入 亿元 82.07 135 预期性 10

25 到位注册外资 亿美元 2.80 3.00 预期性

26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5.46 100.00 预期性 12

27 出口总额 亿美元 35.84 60.00 预期性 11

五、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0770 67941 约束性  

29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 98.00 99.00 预期性

30 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2 <0.01 约束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新区处在江阴市中心区域,上表中没有列入与江阴市“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诸如优良天气数等相同的指标,江阴高新区在实施本规划期间执行江阴市“十三五”规划中相应的发展指标。

 

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从实际出发,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更广领域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具有江阴区域特色、迈向中高端且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使江阴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是“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

(一)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具有根植性、网络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基本支撑。江阴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新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着力点是完善有效促进新兴技术重大成果产业化的全程体系,促进项目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各个环节间的有机衔接、相互融合,实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裂变式、爆发性发展。

1、完善与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体系。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应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战略,深刻把握“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优秀团队可以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引进和扶持领军人才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更好的环境、更广的空间,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人才群体。重点是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战略,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以重大项目带动人才集聚,以高端人才推动产业更新”的双向互动发展理念,大力引进既有国际领先的生产装备,又有科研团队、研发机构与完备知识产权的大型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高级人才、高新科技、高端产业的融合发展。

2、完善新兴技术重大项目的研发孵化体系。转变研发孵化的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度,提高研发项目水平是江阴国家高新区加速新兴技术重大成果产业化的关键路径。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选择层次性高与带动性强的新兴技术的重大项目进行研发与孵化,缩短研发周期,从技术体系上降低技术风险,解决研发成功率低,成果难转化的顽症。转变重大成果研发孵化的组织方式,重点引导企业尤其是国际高端人才创办的企业在海外组建研发团队,联合展开重大项目的研发,并及时将重大研发项目在高新区孵化和转化,实现重大项目研发的国际化;支持企业参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的国家重大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项目,通过有效途径嫁接、转移到高新区进行产业化;鼓励企业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与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上,强化联合研发孵化,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孵化与加速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间的叠加共振效应。

3、完善促进新兴技术重大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基础设施与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已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与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从新兴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定位出发,以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医药医疗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重大成果的研发孵化与产业化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江阴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政府推动为引导,以市场化机制为纽带,加快健全组织机构,有效整合区内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等创新资源,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公共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创新资源整合的公共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科技产业成果的综合性展示平台,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4、完善满足重点成果产业化的资本需求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为依托,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不断扩大天使投资资金的规模,有效提升天使投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引进国内外创投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支持区内创投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创投企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鼓励自然人开展天使投资,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扩大科技担保、科技金融风险补偿等各类资金的总量,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设立科技保险专项补贴,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鼓励建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开展大额股权交易,全力支持财富投资管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发展,推进传统金融机构、合规交易场所的理财产品创新,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增强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江阴板块”的优势,以“新三板”为主要载体,推进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等板块上市融资。

5、完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坚持企业为主体的同时,构建紧密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有选择地吸引与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紧密关联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源头有序地介入,不断推进多元主体间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加快实现特色高科技产业上下游的耦合和与自主创新链的对接,努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由临时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产品技术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产业技术合作的转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同创新的升华。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采用技术入股、个人和法人入股等形式,共建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创新项目公司,联合开发关键性、战略性技术,共同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完善协同研发关键技术的机制,在更高层次上释放自主创新的活力。

6、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体系。深化改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医药医疗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良好格局。基于国内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发展态势,在坚持企业主体的同时,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大公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从单个专利向专利群体、专利群体向技术标准的跃升,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商标、版权间的有机融合,努力使专业在促进结构转型、加快自主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适应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围绕“532”产业发展目标,依托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4+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1、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产业集群。按照完善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产业集群的思路,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计划,推进智能装备制造,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在实现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在若干领域努力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有效把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重点是依托兴澄特钢等企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的特种钢材为重点,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在轴承钢、弹簧钢、管坯钢、连铸圆坯,不锈钢、耐热钢、合金工模具钢、以及国内外紧缺的、有发展潜力的高标顶级特钢、高档汽车轮胎子午线等基础上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以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特钢产业的竞争力。依托法尔胜、贝卡尔特等企业,大力发展国内外高端棒线材、大桥缆索、胶带钢丝绳、钢绞线等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展铁路用钢丝绳、电梯钢丝绳、海洋工程用钢丝绳以及镀锌钢丝、高档镀层薄板、合金钢带等高档金属制品,轮胎子午线中的超高强度钢帘线、各种规格硅片切割用的超硬复合耐磨切割丝、以及高分子材料涂层钢丝、特种用途合金钢丝等特殊金属材料,领跑全国乃至世界超硬复合耐磨金属新材料领域。

2、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旗舰型项目为龙头,整合全区、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汽车配套产业资源,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研发、试制试验基地和销售物流仓储基地。重点加快建设总投资超70亿的华欧德六速自动变速箱项目和总投资超百亿的发动机和整车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华泰汽车工业园、宝马中国南方制造基地、国润金华聚合物锂电池、力神羿飞动力锂电池、电动汽车群充电设备、冷链物流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

3、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传感网、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云计算、大数据、光通讯、光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研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融合发展,以长电科技、中芯长电、星科金朋、美国高通为龙头,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产业与芯片制造产业,重点突破28nm及以下先进芯片工艺制程,形成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链,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进入国内前五强,集成电路封装及测试产业规模保持中国第一、世界进入前两位的水平,形成500亿规模的微电子和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国家级产业基地。

4、现代生物医药医疗产业集群。在业已形成的以区外药材种植业→提取加工业→中药配方颗粒及保健品、化妆品相关产品→药品贸易流通业的较为完整的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产业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新区在中药配方颗粒中上游领域中的优势地位,特别是不断增强在中药材的种植、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加工及质量控制等领域内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在中药个性化诊疗、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的技术服务输出、现代中药交易平台等产业领域努力向下游延伸,开拓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新的应用市场,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国内领先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天江药业抓住并入中国医药集团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先发优势来发展壮大中药配方颗粒的全产业链。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阴百桥生物园),省级专业加速器(江阴扬子江生物医药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资本支撑,推动贝瑞森生化、普莱医药、贝塔医药等一批优质科技创业企业迅速走上规模化扩张的快车道。全力推动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加速器和4个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研究院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培育更多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中国海洋蛋白质产业创新联盟,集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打造高新区医用蛋白质产业高地。依托哈特穆特•米歇尔生物医药(江阴)研究院研发平台,加快普莱医药国家1.1创新药PL-5项目研发以及产业化进程,该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例多肽抗感染创新药,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几个抗菌肽创新药之一,加快打造高新区抗菌肽产业高地。

5、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产业链招商为依托,发展新业态与补短板并举,丰富内涵,扩大总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服务业消费需求,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坚持不懈地打造千亿级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全省首家上市公司总部集聚园区和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依托盈智城载体平台,以海澜财富中心、华西村商品交易中心、法尔胜集团总部、贝卡尔特研发中心等为引领,加快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部、中南文化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突出发展保险投资等现代金融和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争取到“十三五”期末培育上市公司8家以上。积极实施“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阿里云物联网公共平台、天安电商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项目,形成大数据、电商产业、创客空间等智慧产业发展集群。加大人才引进与流动服务力度,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发展与高新区产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中介咨询、主辅分离等2.5服务业产业,并引导集聚恒天东方广场等楼宇办公,形成规模化楼宇经济。加快发展与滨江科技新城相配套的城市商业、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滨江、长山、山观片区和沿街社区商业品质,借助敔山湾和蟠龙山自然生态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以世茂御龙湾为带动培育城市旅游业,以中房中融邻邻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居民服务业。

(三)着力改造与提升传统业态

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放大品牌效应,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话语权,走出一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耦合互动的发展道路。

1、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骨干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等技术,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

2、借力“互联网+”加速升级。鼓励企业将大数据应用服务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融入企业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实际应用中,用互联网思维、战略和理念对现有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下进行改造、创新。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综合平台、专业平台、智慧物流、移动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网络化协同研发与分享机制,深入挖掘市场新增长点,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新价值。

3、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涉足设计、制造、运维、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支持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专业集成、承包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引导企业开展产品系列设计、产业链系统化设计和协同创新,推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和顾客垂直化服务,建立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维护与升级等产品服务系统,提升服务化产品附加值,加速推进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分离,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4、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与发展名品名牌。实施重点领域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质量管理团队,支持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进制造业名品名牌建设,鼓励打造拳头产品,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努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发展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开展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开展区域品牌评价工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特色企业同步实施专利与商标融合战略,既通过专利保护自主创新成果,又通过商标战略,实现创新成果的增值和升值,解决特色优势产业依靠贴牌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严厉查处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依法惩处质量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商标保护环境。

5、实施标准战略引领行业发展。引导企业采用国家、国际标准与推进质量认证,支持企业依托专利优势参与或主导标准制定,在市场需求巨大而缺少标准或标准落后的产业领域中率先形成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实现标准与专利的高度融合,在更高的层次上有效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大企业联合国内优势企业通过联盟方式参与或主持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在若干优势领域引领发展方向,增强话语权。总结、推广兴澄特钢、法尔胜等参与并指导若干国际建设标准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大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设立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并承担领导职务,掌握部分全球行业话语权。

五、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以建设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品质现代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功能服务国际化山水科技新城为目标,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底线,将经济发展更好地与人口、生态、资源等要素协调起来,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技术层次,摈弃传统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自然和谐、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高新区成为促进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相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联动发展的空间示范区域。

1、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按照节约用地的战略布局,集约利用城市存量空间,着力创新用地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高新区存量及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查,重点是“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未充分利用”四类存量地块,根据具体地块情况制定集约利用对策;对工业用地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类设定指标门槛,适时监控产出效益、环境效益等指标,逐步腾退零散低效工业用地,加大已腾退地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腾笼换凤”。

2、不断提升能效水平。以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的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及数字化集中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全面开展能效对标。积极参与节能量交易新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能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鼓励企业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持续优化节能管理、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鼓励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3、努力推进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对超标超总量排污、高耗能、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倡导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构建环境资源配置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代理人制度等机制,通过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发展。

4、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经济增长不增污为目标,强化减排刚性约束,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循环和高效利用。鼓励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对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进行循环使用。严格落实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法规制度,加强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处置,完善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置危险废物的机制,减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扩大中水回用的范围,减少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大气治理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改步伐,实施燃煤锅炉整治、工业废气治理、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等,提高工业能源利用率,加强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治理,确保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率100%。

5、持续强化节能环保监管。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主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约束性条件。严格新建项目总量前置审批,实现区域污染物新增量指标与实际减排力度挂钩联动。综合运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发放、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等手段,完善环境监管手段。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执法,依规对超标准、违规使用落后用能设备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和差别电价,依法加大违规排放污染物企业处罚力度。

6、构建高效特色生态体系。着力优化区域生态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区内6平方公里的山、水、农林等土地资源,通过环境再造,打造城市“绿肺”,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内在活力。突出路边、河边、山边,扎实开展洁化、绿化、美化专项行动,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美化度。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沟渠、塘堰湿地、植物护坡等治理技术。对区域内的河道、水系全面推进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堤防加固及其他综合整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构建高效特色的生态体系,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绿色空间与居民旅游休闲度假载体。

(二)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滨江科技城品质,构建智慧高新区,建设高端国际化社区等手段,全面完善高新区功能与提升品质,确保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1、优化空间布局。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大类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原则,科学布局产业、人居、生态空间,以规划的引领、全面落实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确保实现产城互动,实现功能的完善与品质的提升。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以滨江科技城为核心,以轴向产业集中布局为纽带,“四区”(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科技产业园、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科技产业园、传感网(集成电路)科技产业园、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点、线、面有机融合,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把握功能定位,坚持产业的差别化,突出发展特色,提升集聚程度,提高创新绩效,丰富功能内涵,使滨江科技城与四个功能园区对推进自主创新的累积效应更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乘数效应更大,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的支撑效应更实。青阳园区综合不同地质条线、项目招商需求和一期启动区域等因素考虑,重点在北部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航空工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中部布局新型材料产业园、融合通信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高新技术服务区和商业生活配套区,南部部分空余用地作为未来发展2.5产业或休闲旅游等泛消费类产业预留用地。

2、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短缺区域的公共设施供应,使基础设施供应空间与产业发展需求、人口生活需求空间更匹配,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覆盖率和居民生活满意度。统筹区内区外的路网建设,规划建设区域对外干线交通、区域快速交通、区域集散交通三级网络,区内重点是新建、扩建、改建主次干道工程建设与配套的绿化过程,重点完善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配套道路系统,形成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功能布局完善、服务水平优良、技术水平领先、规模适中的现代化路网体系。加快管网维护,加强沿河重点企业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和变电所布点,积极推进大容量变压器、大截面导线和智能化控制等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加快绿色能源建设,完善天然气供应体系,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和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提升滨江科技城品质。丰富内涵,提升品质,重点以江阴滨江科技城为核心,高水平建设创新核心区,使之成为高新区的高端功能区,由此完善高新区功能与提升品质。主要是在北区依托扬子江盈智城、创业园、金融街、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等重大载体,有计划引导“江阴板块”上市公司总部和新设立的银行、证券、保险、风投及科技中介机构向园区集聚,加快建设融创新研发、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企业总部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总部园区;南部包括御龙湾科技创业社区和大学科教园区,整合人才公寓、世茂御龙湾高端人才商务生活配套区,联合国内外高教资源,加快打造集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科技创业社区和大学科教园区。

4、构建智慧高新区。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推进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覆盖全区,完善第四代移动通信服务。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城市运行的感知监测,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感知网络,全面提高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江科技新城的运行承载和应急处置能力、社会稳定和城市安全水平、智能决策水平,打造现代化的智慧高新区。

5、建设高端国际化社区。完善功能,硬件建设与软件设施、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基础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性服务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国籍不断增长的共性需求和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的国际化步伐,加强大型国际化设施和国际化社区日常生活配套建设,构建国际化的人居生活环境,建设若干国际社区和国际文化风情街区等高端国际化社区,满足外籍人士、海归留学人员生活居住和餐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使高新区成为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商务人士荟萃之地。

六、全面实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与释放发展新动能

以供给侧改革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融入国家开发开放大格局,立足国内,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与全力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最大程度地释放发展新动能,努力建设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示范区,这是“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牢牢把握高新区发展总体目标,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有效构建适应新常态的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完善政府服务的体系,以体系的优化,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释放发展新动能。

1、实施供给侧改革与提升创新能力。找准创新有效供给不足,创新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创新供需错配等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创新领域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既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走出满足现状的低端模仿创新、结构性的重复创新、无效低效创新的传统怪圈,激活创新需求,又引导创新主体瞄准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提高创新的优质供给,扩大创新的有效供给,提高创新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高新区创新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2、推进供给侧改革与化解过剩产能。全面、有序、有效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创新思路举措,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总结经验,形成工业企业“健康体检”的长效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法制、底线等思维,稳妥处置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尤其是有效清理与处置僵尸企业,释放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流动,实现增效升级。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避免新上过剩产能项目。加快长期关闭或空闲、空置的楼宇房的去库存,通过整合与优化载体布局,为创新创业与发展高端服务业释放载体空间。

3、推动供给侧改革与促进社会发展。摆脱“速度情结”、消除“换挡焦虑”,妥善纾解利益调整的阵痛,通过改革,补社会建设、民生发展、生态文明相对不足的“短板”。把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优质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相对失衡等问题,在抓紧布局,有效实施一批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与民生发展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的供给能力。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二)全力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立足国内,融入全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基本路径。从高新区的实际出发,“十三五”期间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扩大开放上继续先行一步。

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提升的助推器,重点是扩大对外投资与加快产能合作,支持本土优势企业产业输出,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且产能富余的企业赴沿线国家地区发展,绕开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外的优势,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提供从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央企,采取BOT、PPP、EPC等多种形式,承揽建设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建设,在路桥建设、节能环保、光伏电站等项目上带动出口。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开拓力度,发展对外贸易。

2、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以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鼓励外国公司和外资企业采购高新区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推动高新区龙头企业融入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产业链之中,形成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的转变。支持外国公司和外资企业与高新区企业合作建立技术联盟与研发机构,形成紧密型的战略合作关系,合作从事新兴技术的研发设计与产业化,进一步诱导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推动高新区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创新的网络之中。推动现有的外资研究开发中心由服务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并重,由适应性开发向应用性开发的转变,由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转向基础技术研究开发的转变,提升外资研发中心的层次。不断推进外资研发机构研发和人才的本地化,通过人才与信息的流动,诱导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

3、继续强攻产业链招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招商引资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链高端延伸项目、整机和终端制造项目以及具有前沿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不断引进更多新的规模型、旗舰型项目,增强产业集群发展效应。重点跟踪好帝斯曼尼龙6、华泰发动机与新能源整车、宝马中国南方制造基地、美国高通、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引进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数据服务、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医疗健康、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外资项目,加快引入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外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积极探索高新区建立“中瑞(江阴)高科技产业合作区”模式,提升滨江科技城的国际化水平,拓展高新区新的发展路径。

4、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适应“走出去”的新常态,把握新规律,重点围绕高新区优势制造企业到境外投资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延伸,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品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合作建设重大项目,开展国际并购合作尤其是鼓励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或并购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企业,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引导境外投资企业大力实施当地化经营的新理念,努力将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和雇佣员工等生产经营活动融入东道国,贴近市场,规避风险,实现共赢。继续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明确海外投资责任主体,开展境外投资风险预警,重大程度地减少境外投资风险和盲目性、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损益问责制、对外投资决策长效机制。

5、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与扩大特色新兴产业产品的出口并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尤其是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巩固与提升高新区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支持以研发外包为核心的KPO(知识流程外包)业务发展,推动企业发展“众包”等新业务模式,支持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在境外布局海外接单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充分利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贸区关税减让协定,加快出口增长。鼓励企业扩大进口境外重要资源和消费品,特别是油气矿产、农产品以及加工生产半成品和成品进口。打造跨境电子商务载体,支持企业自建跨境电商进口、出口贸易平台,做大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预警、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努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外贸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促进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三)全面推进区域创新合作

积极贯彻国家战略,合理确定江阴高新区在苏南、长三角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中的角色和定位,主动力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主动共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发挥辐射与带动效应,推动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全面合作,实现创新一体化。

1、主动对接上海新一轮发展。发挥高新区特色优势制造业基础,加快与上海自贸区内企业对接,实现两地产业错位发展;建立与上海自贸区互通互联的对接机制和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熟悉自贸区投资贸易规则,鼓励企业通过自贸区,零距离与国际接轨,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企业并购和低成本融资,提高企业全球化配置资源、运作品牌、布局网络和使用全球人才的能力;以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为重点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区和拓展区。加大政策争取力度,争取与上海自贸区在区域合作、政策配套、监管模式、人才引进上接轨,力争在监管便利模式、国内货物进区退税、开票结算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互通。借鉴和复制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功经验,扩大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在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先行先试。

2、主动共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落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努力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核心区为着力点,打破区划的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一体化体系。面向国际前沿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发展需求,共同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设施,共同完善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共同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有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上作出引领性、系统性重大创新贡献。联合打造面向苏南、辐射长三角的集股权、知识产权、债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快构建以技术转移为重点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努力参与区域协作机制的建设,建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与科技资料信息查询、科技项目管理、科研诚信、科技资源数据库等共享平台,形成示范区各类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的格局。积极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江阴高新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

3、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以建设全省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区域,成为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为目标,积极对接国家、江苏实施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计划,抓住江阴加快推进沿江港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全方位地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是加强与上海港及长江沿线港口在码头操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对接力度。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环境协作,共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共同打造长江生态绿色廊道。引导产业载体、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进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区建设,打造跨江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4、主动发挥辐射与带动效应。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全市的科技创新,优化江阴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更科学有效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促进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科技产业园、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科技产业园、传感网(集成电路)科技产业园、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优势互补。按照定位清晰、规划科学、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新区青阳高端智能装备科技产业园,努力实现拆迁安置与基础设施同步实施、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同步推进,项目建设与人才集聚的同时并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辐射带动江阴临港开发区、青阳园区等板块的创新型产业园区。创造条件,积极拓展高新区发展区域范围,为未来新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七、全面实施共建共享战略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牢固确立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作为高新区的重大工作,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设民生福祉样板区,又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跃变式发展。

(一)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与基本保障水平

重点是通过创新创业和稳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水平;多措并举,提高全体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不同群体均等地合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建设民生福祉的样板区。

1、稳定与提升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重点是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鼓励自主性创业。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全面落实有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广泛促进创业。促进开发性就业,拓宽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将公共安全保卫、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与秩序管理,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保健、托老托幼、社区劳动保障、交通、城管等协理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服务等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推进素质就业,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充分开发职业培训资源,更好地对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指导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确保消除零就业家庭。

2、促进与实现居民持续普遍增收。多措并举促进全体居民收入在整体上持续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力提高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应届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2020年常住人口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万元左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以无保障老年居民等对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城保扩面征缴力度,妥善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社会保险在法定范围内的全覆盖。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行为,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加强对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的临时救济和慈善救助,稳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工作精准实用、富有成效。按照“即交即分、应分尽分”的要求,确保拆迁户当年拆迁、当年安置,实现“零过渡”。

(二)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从发展实际出发,从群众最关切的社会服务问题入手,全面发展各类社会事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且适宜、便捷、安全与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

1、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不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促进不同体制的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协调发展。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保健老师、保育员和营养员,实现适龄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全覆盖。逐步缓解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由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统筹配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促进学校之间校舍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基本均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建设“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发展国际化教育,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有效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和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及经济转型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教育投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长山中心幼儿园、山观第二中学等改扩建工程。在南部区域规划高教用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合作推进行业性的研究生培养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特色高等教育,为优势产业培养紧缺型人才。

2、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服务范围覆盖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中医药、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加强对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疟疾与麻疹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服务体系,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探索以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有效方式。以继承创新为重点,解决发展特色中医药事业。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民营与外资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反应敏捷、高效联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大投入,启动并完成长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楼、山观医院等建设项目。

3、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发展老龄事业,重点是完善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政府主要以市场化模式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五保户等特殊老年群体进行养老托底。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重视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率,实现老年人的自尊、自主和自立。提升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的层次,完善相关配套,努力建设三星级养老机构。

4、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紧抓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积极培育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队伍,加快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企业,深入开展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展区内国民体质监测,建设一批全民健身设施,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率与科学性。推进体育“三进校园”工程。鼓励企业组建体育队伍,加强体育社团建设。积极承办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赛事。

5、促进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策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出生性别比。提高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基础建设,增加儿科病床数量和门诊服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满足不断增长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保障全体儿童享有均等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增量人口结构不断改善,常住人口结构更趋合理,人口构成的国际化程度实现新提高。

(三)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着力完善社会治理水平,构建适应新常态的社会治理领域新体制,努力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相协调,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1、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界定街道职责,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完善区街一体化机制,推进街道职能整合和功能优化,着力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发挥区、街道各自所长,形成区、街道合理分工,提升发展效果和管理效率。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政社互动、功能完善的居民区治理架构与“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完善村居合一模式。

2、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完善落实平安社区建设责任制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阳光信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努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体系,深化技防建设,配齐配强群防群治力量,广泛开展巡防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建设,建立健全对盗抢骗等群众关注违法犯罪的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完善学校技防设施,提升校园安保能力,广泛推广“护学岗”,保障学生出行安全。健全公共安全信息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处置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纵横相连、快速反应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

3、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切实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建设,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区、街道、社区的互联互通,纵向推进信息系统街道平台和居委会工作终端全覆盖,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支撑社区组织承接起社会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职责。加强与市民服务热线、110指挥系统的有效对接,推动管理范围从管街面、管市容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实现管理内容、管理区域、管理时段“三个全覆盖”。鼓励社区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服务便利化、管理智能化。

4、形成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坚持协商民主,充分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健全自治章程,通过小区公约等形式,实现居民自我管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引导居民全程参与自治事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依法依规地推进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类型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的“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实施社工“提质增能”工程,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服务管理力量,实行“组团式”服务管理,建设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适应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5、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落实党政领导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依法依规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责,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五落实五到位”的规定,逐步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总监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建设与有效落实,稳步形成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现代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消除死角盲区,杜绝重特大事故和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推行“两检一托管”模式,鼓励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购买技术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服务。探索建立安全专家库和专家技术交流平台,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工作,在保证质量和目标完成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小微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和运行模式。推进安全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互联网+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系统,实施安全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源头治理。强化依法治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源头管控。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动员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6、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社区民主选举是制度和程序,继续实行居委会100%直选。拓宽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面贯彻民族、侨务和宗教等政策,保障侨民、宗教人士的合法权益。坚守法律底线,完善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公民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进一步健全大调解的工作体系,完善诉调对接、警民联调等工作机制,在医患、劳动、物业等领域完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心理咨询、医疗鉴定等社会第三方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机制。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矛盾中的作用,认真做好公共法律服务。

八、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必须构建体制新优势,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形成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机制,通过规划的引领、约束,形成规划实施的有效保障。

1、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按照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努力在体制层面、执行环节进行重点探索和创新,为创新体系、企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营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是构建高新区新型治理体制,加强高新区管委会在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发展方向,实现服务形态集成化、功能多元化、内容高端化、手段网络化为主要目标,加快政府服务的流程再造,促进政府服务由物业式单纯服务、保姆式简单服务向多种服务协同模式的转变,将服务的重点深入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满足企业对稀缺创新要素的需求服务上。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抓早抓小,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惩腐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建设清廉政府。

2、完善规划实施法治体系。形成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是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新区治理体系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按照“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的要求,严格执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行为的各项规定。坚持权责法定,严格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准确把握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范围,严格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扩大公众参与渠道,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协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依法全面梳理和公开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对政府服务事项逐项编制指南,列明流程、示范文本和时限,明确政府服务的权责体系。依托“互联网+”,加快推进政府部门间涉及政府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

3、完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创造条件推广实施中关村“新四条”先行先试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规范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实现创新政策主要向经济领域投入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并重的转变,发挥政府创新投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支撑作用。明确政府创新政策的支持重点是支持关联度大、爆发性好,支撑作用明显的特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项目,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改革原来单个企业项目申报、单纯以项目为主要形式的财税支持方法,努力形成向创新主体协同申报项目,并以“拨改投”为主要形式的逐步,引导社会资本做大新兴产业。推动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加强整合市场化投融资资源,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强化科技计划的全过程管理,推进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绩效。

4、优化高端人才政策与环境。人才是高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支撑。通过完善促进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国际化环境,实现由人才引进培育的单一化向团队化,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团队向技术研发、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为主体的组合型团队,人才团队的中等化层次向高端化世界级层次的转变,形成与江阴国家高新区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定位、目标、任务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体系。坚持促进人才政策努力与大城市接轨的理念,适时动态调整人才政策,将政策资源更多地向人才团队、复合式人才团队、世界级人才团队集中,满足新兴技术重大成果产业化全程体系各个主要环节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营造良好氛围与完善奖励机制。大力弘扬“锐意进取、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善于突破”的高新区精神,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着力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企业家的敢于担当、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高新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创新成果的奖励政策,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发展有为的企业家、业绩一流的技术工人等奖励力度,形成激励充分、活力涌动的机制。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6、健全工作机制与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管委会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动“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街道与专业园区和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相互协作,切实履行职能,加强服务意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完成各自的主要任务。完善考核办法,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事业等关键任务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之中,确保规划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7、加强规划体系间的衔接与规划实施的评估监督。完善本规划与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有序的规划体系,确保各项规划在发展思路、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政策取向等方面的协调。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尤其加强对约束性指标进行监测,做好规划中期评估,确保规划约束性与有效性。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每年将规划的实施情况向全社会公布,加强社会对本规划实施的监督。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2016年6月6日印发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