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科技局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信息索引号 014040636/2015-00019 生成日期 2015-01-27 公开日期 2015-02-04
文件编号 澄政科[2015]6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科学技术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其他
主题(一级) 科技、教育 主题(二级) 科技 关键词 科学,技术,机关,行政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谋划“十三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为全面落实2015年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特制订本年度工作要点。
2015年度科技工作计划

江阴市科学技术局文件

澄政科〔20156

 

2015年科技工作要点

2015127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谋划“十三五”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为全面落实2015年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特制订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创新型示范城市的总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1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4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发明专利申请超4000件;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建立外资研发机构10家;引进两院院士10名。

三、主要任务

1、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突破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技术短板,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培育一批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的典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大力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新区、临港开发区实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式孵化机制,加速集聚科技、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促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广“科技+人才+资本”的合作模式,鼓励本地民营企业嫁接科技项目,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42%。实施“科技服务业成长计划”,重点支持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业态,提升我市服务业层次。

2、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着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方面,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采取科技信贷、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质押、扶持“新三板”上市等方式,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属于行业“单打冠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年内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3、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学研合作信息库,积极组织开展点对点、行业小分队式的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支持企业对接相关高校院所,解决人才、技术等创新难题,确保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产学研对接活动。按照“五有”的要求,即有专利、有研发投入、有研发人员、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成果,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深度融合。年内新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

4、不断提升创新载体平台效能。进一步完善产业研究院、“三站两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其科技创新促进功能,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建1-2家新兴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争取一批项目列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创新项目合作计划。依托已建成的江阴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中心,加快中关村科技成果重点项目、优秀人才的引进和落地转化。依托中德技术转移中心、中瑞技术转移中心、诺奖研究院、硅谷创新中心等,支持企业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度,促进一批国际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共建研究院,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5家,新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新建江阴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5%

5、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重点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与金融融合工程、正版、正货街区创建工程、知识产权服务业成长培育工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等十项示范工程,大幅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内力争授权发明专利突破300件,申请国际PCT专利15件,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0家。

6、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企“330计划和“院士集聚计划”,积极开展“两院院士江阴行”、“千企百校合作行”和“海外博士江阴行”等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江阴,打造人才高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引才留才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制度。对在企业工作的国家和省重点人才计划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在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完善人才效益考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年内新引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名,新引进院士10名,培育创新团队1个。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岗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省双创博士企业创新类、科技副总类人才。

7、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高新区围绕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加快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总部园区、创业特别社区、城南科教园区等创新核心区,强化特钢新材料、集成电路、汽车核心部件、生物医药研发检测等四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千亿级特钢新材料、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500亿级集成电路、百亿级中药及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基地。临港经济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构建四大园区公共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重点发展千亿级金属新材料、千亿级石化新材料、千亿级新能源、千亿级现代物流和百亿级高端装备、百亿级文化创意、百亿级电子商务等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港产业特色。靖江园区围绕建成全省联动开发示范区的总要求,重点发展船舶及海工装备、冶金钢构等产业,打造千亿级智慧船舶产业集群;各镇围绕建设省创新型乡镇目标,按照“一镇一特色产业集群”的要求,重点培育扶持智能装备、海工高端装备、余热利用、智能电网、光电材料、轨道交通、绿色建筑、汽车零部件等八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工业集中区建设水平。年内培育省科技特色园区1家,省创新型乡镇2家,创新型社区3家。

8、深入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推进高新区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集聚科技、金融、中介服务资源,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转变政府无偿支持的扶持政策,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同时完善高成长性科技中小企业储备库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提高股权投资效率。年内力争完成股权投资3000万,支持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发展风险投资,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积极推动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工作,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年内科技贷款授信额度力争突破1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2000万元。

9、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惠民工程。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蔬菜水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家禽养殖、有机水稻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年内重点培育建设1家分店、6家便利店。重点围绕百姓关注的慢性病防治、水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示范项目、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智慧型美丽新农村(社区)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10、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速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三服务”长效机制,争取每位机关工作人员和科技助理每年服务企业100家次以上,切实解决科技联系服务基层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2015年确保帮助企业争取无锡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300项,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落实兑现高企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超8亿元。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全面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制、专家评审制、跟踪问效制、全程监督制和绩效奖惩制等“五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的全程跟踪管理机制,提高科技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科学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统筹谋划“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引导科技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1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在全市科技系统组织开展“依法行政推进年”活动。一方面,结合“每月一法”活动,采取集中学习、网上自学等形式,深入学习《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促进法》、《专利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科技系统全体同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另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完成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并向全社会公开,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法治水平。同时积极协助无锡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执法工作,查处假冒专利行为,调处专利侵权案件。

12、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党风廉政教育,抓住正反典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廉洁自律、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及时制定并落实《2015年科技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继续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十项规定”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入开展制度规范和制度廉洁性评价工作,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部门预决算公开,严格依法实行职责公开、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着力打造“阳光科技”,创建廉洁型机关。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