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会议报告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12-00318 生成日期 2012-03-26 公开日期 2012-03-2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报告
主题(一级) 综合政务 主题(二级) 机关事务 关键词 报告,行政,发言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0日在江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8年以来的主要成绩和2011年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本届政府在中共江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抢抓发展机遇,战胜困难挑战,经济建设、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等全面跨上新台阶,开启了从全面高质量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

    发展水平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大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万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3.6%和16.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3%,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到6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1%。新兴产业规模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6.7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9.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自营出口突破100亿美元,成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江阴港成为全国第5个亿吨级内河港。

    城乡面貌在功能完善中实现大变样。完成《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编,建成全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及共享平台,被评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服务示范市。大力实施片区开发,城市客厅基本建成,山新城初具规模,南门地区和西组团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徐霞客大道、芙蓉大道等省级道路及干线公路6条,市级道路20多条和镇村公路200多公里。打通城区断头路10条,新增城区道路41公里。江阴汽车客运站竣工投运,长途客运实现“三站合一”。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完成城乡拆迁1429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853.4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性住房42万平方米。整治改造老小区310万平方米。动态化、网格式的城市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完成新市镇建设项目460个,撤并自然村529个,整治村庄836个,城镇化水平达到65.9%,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8.2%。

    生态环境在整治修复中实现大优化。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3.3%和19.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9%。关停“五小”企业372家,整治“三高两低”企业286家。实施国家级节能项目10个。创建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921个,污水管网总里程达到1700公里,全市38家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区和各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3%和89%。深入开展张家港河、锡澄运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城乡绿化造林12.3万亩,建成国家生态乡镇15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0分以上。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社会事业在全面发展中实现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十二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新增就业岗位20.3万个,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9.1万人。全面整合老农保、农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居民养老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完成历次被征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并轨城保18.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保持10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学校84所。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4万平方米,成功举办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建成体育中心、市民水上活动中心等一批现代化体育场馆,承办国家级赛事28项,体育人口占比达到51%。

    政府服务在创先争优中实现大转变。完成了市、镇、街道行政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成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数超过87万件。推广电子政务,发放市民卡127万张,中国江阴政府网站获得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成功创建全国首家县级信息化示范市。推进政务公开,率先在无锡开通“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和网上民生热线,解决市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超过18万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52件,政协委员提案1028件,一次办理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3.6%和99.5%。扎实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深化平安江阴建设,被评为全国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市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增强。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有力推动和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显著成绩。

    各位代表,2008年以来,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是市人大监督和市政协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新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驻澄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江阴建设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2011年,全市上下在历年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同心同德,埋头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5.9亿元,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445亿元,增长16.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4亿元,增长1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1.9亿元,增长17.5%。

    注重又好又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完成农业总产值70.5亿元,增长19.2%。"三资"投农13.3亿元,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开工建设项目38个。新增万顷良田2.1万亩、高效农业1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完成工业总产值6435.9亿元,增长17.9%;工业利税652.1亿元,增长25%;工业投入362.8亿元,增长14.4%。新增上市公司4家,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完成新兴产业规模工业产值2495亿元,增长27.9%。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38.5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9亿元,增长17.1%;服务业投入336.5亿元,增长22.8%。完成工业企业主辅分离80家。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1.6万标箱。新增商业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61.7亿元和1780.8亿元。实现私募股权融资24.3亿元,全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900亿元。

    注重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暨南大道二期、港城大道、水韵大桥建成通车,锡澄运河航道整治、海港大道、江阴大道等工程启动实施。完成普惠路南段、延陵东路、通富路西段等5个城市道路延伸工程。完成坡屋面改造2.4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小区设置停车位6700个。新一城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等一批商贸设施建成投用。数字城管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城管大巡查深入开展。完成排污权交易项目68个。工业企业退城入园12家。关停"三高两低"企业51家,其中涉铅企业21家。拆除停用中频炉36台,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50万吨。实施节能项目55个,完成企业能源审计23家、清洁生产审核120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控源截污扩面工程全面推开,新增污水管网294公里,建成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30个。实施申张线、西横河东段等河道整治工程,疏浚镇村河道173条。完成企业废气治理9家,机动车"油改气"500辆,建成城区灰霾自动监测站,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10天。完成绿化造林2.1万亩,新增城区绿地32万平方米,创建无锡市森林镇5个、森林村40个,新桥镇成功创建国际花园城镇。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注重创新创优,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启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410人、"530"人才42人,新增国家人才4人、省"双创"人才6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申请专利1.1万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件,14家企业主持修订20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法尔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钢丝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7.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09.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18.9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4.8亿美元,增长38.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5亿美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统筹推进。整合各片区城市开发资源,成立市土地储备中心。规范政府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行。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新增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1家,参加农户比例达到75%。

    注重普惠普及,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888元和17460元,增长15.6%和17.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2.5万人,江阴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5%。实现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5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新增城保参保5.8万人,净增2.6万人。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1.87万人,第四年龄段人员月保养金提高到320元。全面实施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次参保人数达到7.6万人,参保率达到97.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420元。新农合人均保费提高到420元,政策性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62.5%。建成第三期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13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开始预售申购。完成特困户危房改造73套。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单位444家,职工4.5万人。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家、养老床位1000张、"幸福一点通"用户1000多户。建成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募集慈善资金1.2亿元,基金总量达到11亿元。

    注重均衡均等,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000平方米,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广电大厦、橙天嘉禾影城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金一文化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方法"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华士镇获评全国文明镇。校安工程竣工27.5万平方米,敔山新城双语学校主体封顶,云亭中学、周庄实验小学东校区等建成投用。启动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承办中华龙舟大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省级以上体育竞赛15项次。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被确认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基本药物制度顺利推进,药品销售价格平均下降43%。启动"世代服务"二期建设,强化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达到99.7%。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推进政府放心食品工程,建成三星级屠宰加工中心2家,设立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综合检测中心,食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6%。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宣传,强化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信访调解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违法犯罪警情数继续下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审计、物价、民防、机关事务、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档案、地方志、接待、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征兵、退管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增长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机制有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民生福祉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维稳工作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展望和2012年主要任务

    综观国内外形势,今后五年,是战略机遇与多种挑战并存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优化提升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五年,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奋发有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五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坚定率先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优化提升的战略取向、实施精明增长的科学方针、追求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弘扬励精图治的敬业精神,争先发展,领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全力推动江阴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均削减4%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城镇化率达到70%。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需要牢牢把握五大原则: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扩内需、稳外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优化提升。始终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有效支撑,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大力推进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五年行动计划,发挥滨江优势,彰显山水特色,注重功能完善,让城市更亲山、更近水、更秀美,让城市更开放、更大气、更现代,真正把江阴建成具有国际气息、现代气质的宜居城市,真正把江阴建成市民高度满意、高度认可的幸福家园。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劲动力,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保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严格落实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始终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不懈追求,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找准抓好稳增长和惠民生的结合点,探索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政治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是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起步之年,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各项部署,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突出产业升级,突出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突出生态环境优化,突出民生改善,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总磷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在2010年的基础上累计削减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和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30%。努力培育新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工业企业主辅分离30家。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着力构建与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色旅游格局。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加大商业街区培育力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提升商贸流通、宾馆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高效农业面积比例达到61.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8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鼓励、保护、支持的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骨干领军型企业。扎实开展挂钩服务企业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面执行税率调整和各项规费减免政策,年内不新出台增加企业负担的行政性收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三外"结构。主攻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招引优质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8.45亿美元。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类园区,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重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保公司等机构的合作,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扩大高端化、品牌化和低碳化产品出口,强化外贸集群优势,确保完成进出口总额230亿美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网络,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特色示范园,完成服务外包业务额6.8亿美元以上。

    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投入力度,突出抓好100只重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新增贷款250亿元以上。加快40只新兴产业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新兴产业投入70亿元。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装备投入项目给予鼓励性贴息,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06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专项资金,优先安排和重点保证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更大力度保障水、电、气等要素供给。鼓励本土大企业集团发挥资本优势,加大优质项目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在江阴的投资规模。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和效益,各开发区和镇工业集中区新上项目亩均投入分别达到400万元、300万元以上,亩均产出分别达到500万元、400万元以上。

    优化布局结构。高新区大力推进"二次创业",加快建设沿江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主题园,培育总部经济、高科技服务业、城市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增长点,调优产业布局,提升载体功能,集聚高端项目,加快实现园区发展扩容提升。临港新城重点发展临港生产性服务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土地集约开发,着力打造临港产业园及临港物流、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园中园。创新完善口岸服务,提升港口集聚辐射能力,推进区域性枢纽港建设,加快申报综合保税区,启动口岸涉外服务中心、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新港区6号码头一期工程,新开放万吨级泊位2个,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5万标箱。靖江园区致力从工业园区向综合开发园区转变,切实做大做强造船、重钢结构和临江物流等优势产业,着力完善园区功能,优化园区形态,加快打造千亿级园区。完善各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培育特色产业,提高综合开发效益。

    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构建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总纲,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新要求,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按照"北优、西进、南拓、东调"的发展思路,加强城区空间管控,大力实施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标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沿江、沿锡澄运河、环城林带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城乡客货运体系规划,深化城市轨道交通等专项规划。加强各片区统筹发展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优化整合、功能集聚。

    加快拆迁安置。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拆迁工作机制,落实拆迁政策,充实拆迁力量,确保全年完成拆迁面积55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超过210万平方米。突出推动沿江区域、南门等地块拆迁工作,加快推进锡澄运河两侧安置房地块腾地拆迁。坚持安置与拆迁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设市场化运作机制,选择地段好、环境优、增值潜力大的地块,大体量建设拆迁安置房。全年启动拆迁安置房建设75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340万平方米,尽最大努力缩短被拆迁户在外过渡时间。按照退城搬迁总体计划,加快推进不适合在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搬离主城区,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拉开市域路网框架,推进海港大道、江阴大道等重点工程,京沪高铁安镇站连接线竣工通车。加快建设澄江西路隧道二期工程,打通东外环路南延伸段、普惠路中段、文富路二期等城区断头路。推进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建设新沟河工程。配合做好沿江城际、泰锡宜城际等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重点地块开发建设,标志区启动中央景观大道、沿江景观大道、滨江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实施韭菜港、黄田港渡口外移工程;南门地区启动虹桥南路延伸段、中山路延伸段等工程,加快各类生活设施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敔山新城加快建设公共租赁房,启动医院项目,建成双语学校。优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给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等监控管理信息化。坚持公交优先,新增、调整优化线路11条,新建农村公交候车亭28只,贯庄公交首末站、智能交通系统扩展工程建成投运。完成城区防汛设施改造二期工程。

    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农贸市场、城郊接合部和流动摊贩的管理。完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全面加强垃圾机械化密闭运输管理,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启动建设垃圾发电厂三期工程。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实施环卫作业质量提标工程。梳理户外广告资源,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强城乡照明设施管理,加大市政设施维护和绿化管护力度,提高城市公用设施养护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和规范各类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提高居民满意率。加大违法建设、违章建筑整治力度,坚决查处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启动实施主城区过境货运车辆禁行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统筹村镇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更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不断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均衡共享、产业协调发展。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集镇区、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三集中"水平,撤并自然村50个。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建造大体量集中居住小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整合城乡信息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村村通光纤工程。

    三、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突出人才科技创新。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和激励机制,引进"530"人才25名、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50名。加大科技攻关组织力度,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0只以上,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50家。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科技载体30万平方米,引进"530"项目25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加快国家船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金属冶金国家质检分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组织申请专利8000件,完成国家、行业标准项目8项。

    突出金融资本创新。加快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规范金融业经营秩序,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积极开展各种新型金融业务,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工作。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典当等机构,新增小额贷款公司6家。健全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发挥江阴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联盟的纽带作用,有效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设立科技支行1家、科技信贷专营部门3家。完善企业上市激励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不断壮大和提升"江阴板块",新增上市公司确保3家、力争5家。动态管理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培育"新三板"后备企业20家。积极引进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新增各类基金5家以上,基金总量达到80亿元。引导企业加快私募股权融资步伐,新增融资额超过5亿元。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高新区区街一体化和临港新城区镇街一体化改革,优化提升行政资源效能。加快澄江街道行政职能转换,全力配合城市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徐霞客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并联审批和联审会办,推进重点重大项目模拟审批工作,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即时办结率和按时办结率。深化完善土地储备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政府投融资改革,鼓励各类资本更多参与政府建设项目投资。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管理,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强化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确保按时序要求完成节能减排刚性任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新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深入开展"三高两低"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停重污染企业10家、"三高两低"企业50家。健全镇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大对各类重金属废水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水平。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节水型企业创建,鼓励企业中水回用,确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完善热源点规划,加快热电、火电企业整合。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项目30只,完成高能耗企业节能监察审计80家,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开展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美丽村庄"建设,实施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等工程。加快推进控源截污扩面工程,创建农村居民点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218个,全市新增污水管网250公里,逐步实现规范排放和污水处理城乡全覆盖。优化城镇污水处理厂网布局,大力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流域性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等影响居民生活的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以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4%。建设加气站2家,新增公交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环境噪声监控,有效缓解噪声问题。

    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山体复绿和复垦土地绿化水平,着力构建环城绿化系统,完成城乡绿化1.5万亩,新增绿地130万平方米。重点推进"新三路"绿化续建、沿江沿河景观带配套工程,力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继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生态工业园、生态村等系列创建活动,创建省级生态村5个以上、无锡市级15个以上,创建无锡市森林镇3个、森林村40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2%,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五、着力推进富民保障,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

    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群体,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年新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0家,继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岗位5.3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2.1万人。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准入门槛,鼓励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新毕业大学生创业致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再就业人员和初次上岗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社会就业稳定充分。

    提升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城保扩面新增10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人员月保养金调整到35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480元。扩大医保异地联网结算服务范围。加大新农合医疗救助力度,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500元,政策性住院费用补偿率提高到65%。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缴存职工2万人。加大抚恤补助力度,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扶贫济困、扶残助残等活动,有效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

    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9000平方米以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发展学前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创建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启动立新中学、实验小学北校区等项目,江阴高中二期、城西小学等建成投运。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基本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进第三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等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办好各类体育赛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继续实施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50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00张。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加快蔬菜平价商店和直销点建设,建成利港三星级屠宰中心。扎实推进霍城、睢宁等地对口支援工作。

    改进社会管理。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广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55%以上。优化大调解工作运行机制,深化专项法律服务活动,拓宽法律援助覆盖面。狠抓劳资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狠抓安全标准化建设,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标准化创建达标率达到100%,新增国家、国际安全社区各1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创建首批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市。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大应急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深化平安江阴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六、着力推进自身建设,树立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全面提高服务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理念,更大力度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学习研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努力提高驾驭科学发展的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完善和落实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广泛听民声,切实集民智,尽心办民事。主动顺应人民意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决策上为了群众、利益上惠及群众,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扩大网上办事范围,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制,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全面提高执行力。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实实在在定目标,兢兢业业做工作,沉下心来干事业,全力以赴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对市委决定的事项、人大形成的决议、上级安排的工作,坚决做到深入贯彻落实。向人民群众作出的承诺,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优化政府内部运转程序,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大力营造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大力改进作风,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真正做到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以实绩树形象。坚持奖优、治庸、罚劣相结合,完善行政责任过错追究制,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确保政令畅通。

    全面提高公信力。推进阳光政务,深化和扩大政务信息公开,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严控制三公费用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开发、政府采购等实施重点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政事清明、政风端正。

    各位代表,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面对时代发展的热情召唤,我们感到重任在肩,感到使命光荣,感到责无旁贷,唯有更加奋发努力,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让我们在中共江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弘扬江阴精神,众志成城,励精图治,埋头实干,勇争一流,为圆满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当好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 收藏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