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会议报告
信息索引号 01404053X/2007-00404 生成日期 2007-12-18 公开日期 2007-12-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体裁 报告
主题(一级) 综合政务 主题(二级) 机关事务 关键词 报告,行政,发言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0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和过去五年成就
  
  2007年,全市上下在中共江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经济实力明显提升。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0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18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5.6亿元,分别增长28.6%和2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亿元。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18亿元,“三资”投入农业5.8亿元,被评为全省首批水稻机械化栽种县(市)。预计完成工业投入26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3630亿元、工业利税316亿元,分别增长22.3%、22.9%和28.4%。销售收入增幅高于总产值增长,利税增幅高于销售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利税增长。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5%,投入超100亿元。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城乡拆迁实行属地负责制,财政资金使用坚持全程跟踪监督制。完成“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改革基本结束。经营城市实现新突破,城乡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资产一期整体出让,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融资施工组合招标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30亿元。区域产学研联盟建设不断深化,完成合作项目50项。高新技术创业园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孵化器,3家国外研发中心落户江阴。城乡建设明显加快。深化中心城区四大组团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专业规划和乡镇规划全覆盖。芙蓉大道东段、朝阳路、贵宾路建成通车,霞客大道、世纪大道、红旗路建设加快推进,芙蓉大道西段、长山大道南段、暨南大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城区主要建筑物、3条道路和14条农村市镇道路亮化,建成黄山湖大型水景工程和黄山景观通道一、二期工程。城市客厅加快建设,謔山湾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南门地区整体改造启动,西组团开发有计划进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9%和5.4%。10个省级考核的河道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依法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119家,33家企业实施中水回用,完成15个小区燃气改造工程。城乡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建成垃圾发电厂。实施污水处理厂脱磷、脱氮提标改造,达到省定太湖流域排放标准。深化“五整治两提高”,新增绿地4万亩,完成华士河二期调水工程,实施张家港河、锡澄运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关闭砖瓦窑厂12家,搬迁散坟2万多个。对外开放明显深化。预计新增到位注册外资6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50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52个、超亿美元项目8个。完成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0亿美元。新批境外企业13家,8个品牌被列为2007—2008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开发区、临港新城和靖江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4.7%和45%,中信泰富投资公司和新加坡ICH投资公司落户园区。新增上市公司3家,“江阴板块”扩容到22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3万元。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10.1万人,第六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继续开展助残、助学、助困、助老等扶助救济工作,开展“千企万人慈善大行动”,认捐慈善基金超10亿元。妇女、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启用,建设夕阳红康乐服务中心和残疾人服务大楼。城区完成“老小区”改造56万平方米、“平改坡”2.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交总站和客运中心,新增公交车100辆,新建公交站台100个,城乡群众居住和出行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加快“四配套”合格学校建设,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通过全省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引进各类人才5500名。基本形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受益60.3万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32.3万份。成功举办撤县建市20周年庆典和首届中国江阴刘天华民族音乐节,“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活动丰富多彩。“村村体育健身工程”基本完成,市二中女足勇夺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全面启动技防城建设,各镇(办事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人口自然增长率0.3‰,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强化生产、交通、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危化品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态势平稳。政府服务明显优化。大力推进“五五”普法和“法治江阴”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权限进一步明晰,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市行政审批中心更名为行政服务中心,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和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立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开展行风评议、执法监察和机关纪律作风整顿。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创新创业的五年,是团结奋斗的五年,是江阴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为丰硕的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达标,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实现“五连冠”,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的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量质并重的重大转变,进入了又好又快的新时期。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9%,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7%,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44%,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46%、20.3%和33.7%,投资、消费、出口更加协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分别增长12%、17.4%和1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9.8平方米增加到15.3平方米,发展、环境、民生更加协调。
  过去的五年,产业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进入了优化升级的新时期。五年来,实施了沿江开发战略,沿江产业形成特色。全市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分别增长28.1%、29.4%和28.8%。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10家、超十亿元的达到62家、超亿元的达到300多家,10家工业企业跻身中国工业企业500强。新增上市公司12家。培育了一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累计86家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实施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806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先进集体和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五年来,“三资”投入农业28亿元,调种经济作物25万亩,建成5个特色专业镇、100多个特色专业村、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5%。完成了一批市级河道的疏浚,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复耕复垦土地3.2万亩,其中新增耕地1.5万亩。五年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成交额和服务业投入跃居全省县级市第一,2家服务业企业名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家市场跨入全国十大市场行列,3家市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创新体制的重大转变,进入了争先创优的新时期。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35家,清理和归并行业协会、学会150家,顺利完成市、镇两级机关公车改革。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入实施,新建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7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7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免征农业税。实行村定员干部报酬统筹发放制度,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基本完成3000人以下行政村的撤并。五年来,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28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9个;协议注册外资80.7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32.2亿美元,比前五年翻了两番。五年来,全市建成18个万吨级码头泊位,集装箱吞吐量由2002年的2.5万标箱增加到3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内河港口第5位。开发区体制进一步理顺,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引进项目615个,其中外资项目149个。成立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全面推进新港区、新产业区和新商务区建设。积极探索跨江联动开发新体制,成立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首期8.6平方公里全面启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成面积108平方公里,进区企业4765家,完成投资903亿元,园区工业总量占乡镇工业总量的84%。
  过去的五年,城乡建设实现了统筹发展的重大转变,进入了全面进步的新时期。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修编,并分别通过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批准,实现了城区控制性详规的全覆盖。建成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六纵八横”的市域主干路网骨架,基本完成城区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2万人。完成城乡住宅和非住宅拆迁1030万平方米,建成拆迁安置房和商品房750万平方米。优先发展公交,城市公交日客流量达到18万人次,镇村公交全面开通。实施农村“十项工程”和“新十项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目标,清洁“家河”,实行并巩固“两个全面”,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完成一批学校的搬迁、扩建、撤并,启动南菁中学新校区建设,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示范、实验学校100所,设立教育发展资金,免收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建成天华文化中心,一批优秀文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文化示范市。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市)。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建成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十五”示范市。成功举办法尔胜第24届男子世界杯乒乓球比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过去的五年,环境保护实现了环保优先的重大转变,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五年来,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生态整治、修复和优化,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市。城区新增绿地1.6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31.9%增加到43.6%,高标准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农村成片造林15.2万亩,建成绿色通道245公里,石宕复绿11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1%,比2002年增加7.2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累计投入环保建设资金22亿元,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37家,铺设污水管网860公里,削减排污口279个。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镇区达到50%。五年来,关停污染企业和项目350个,523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27家电厂全面实行脱硫除尘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10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20家企业被列入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粉煤灰、煤渣、钢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过去的五年,发展目标实现了幸福江阴的重大转变,进入了共建共享的新时期。五年来,小康社会指标全面完成,制定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7—2010年),建立幸福江阴两级37个综合评价指标,以民生为本,以民富为纲,以民享为先,以民安为基,以民强为重,突出推进“五个好”,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1.2万个,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9.2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参保28.7万人。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人员达到28.9万人,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82.1万人。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和2400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82件、政协委员提案1430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0.7%,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深入实施政务公开,加强监察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疏导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征兵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统计、物价、外事、档案、机关事务、史志、侨务、民族宗教、人防、老龄、退管、对台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市人民弘扬和实践江阴精神,用勤劳和智慧、激情与拼搏,谱写了江阴发展的新篇章。今天的江阴,正在成为世人瞩目、活力迸发、繁荣稳定的新兴现代化滨江城市。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江阴建设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全体江阴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澄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驻澄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江阴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艰巨;节能减排的任务繁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有待挖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压力很大;城市功能、形象、品位有待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做长期工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安、居、乐、业、医、教、行等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改善民生任重道远;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需要花大力气推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展望和2008年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江阴科学发展、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我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发展条件不断完备。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周边城市竞相发展的势头迅猛,区域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土地供应紧张、信贷控制趋紧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制约发展的因素增多;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各方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投资创业的工商城市、适宜人居的山水文化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到201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一番,经济综合实力继续在全省县级城市中保持领先。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削减2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3.2%以内。
  ——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创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高效大农业,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优化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树立现代化滨江城市新形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化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环境竞争能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优化体制机制。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举措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利益的普惠性,增强改革方案的制度性,深入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江阴发展新优势。
  ——优化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人口素质,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共建共享幸福江阴。
  2008年是实现今后五年目标的第一年,是起步年,更是关键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各项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江阴的总目标,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路径,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内涵,着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更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6亿美元,自营出口增长15%以上,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5%和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注重优化发展路径。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一起转,投入产出和节能减排两手一起硬,沿江开发和腹地崛起两翼一起上,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块一起促,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两手一起抓。注重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技术先进、管理科学、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企业集群。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做优重点企业,培育优势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实施“510”工程,加快种养殖业的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工厂化,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新增高效农业5万亩。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大物流,建设大市场,培育大企业,促进大发展。全面提升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道口经济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以现代商务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持续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深化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启动70万平方米“三创”载体建设,吸引“三创”人才、技术、资金向江阴集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载体建设,完成服务外包业务1.5亿美元。推进高新技术创业园建设,构建集研发、生产、合作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型孵化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措施,扩大专业人才培训覆盖面。注重提升运行质量。继续加大有效投入,注重投入要素的带动性、投入结构的合理性和投入产出的效益性,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完善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工业退城入园,强化投入产出考核,扩大工业经济优势。鼓励企业以增量投入带动内部结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二、坚定不移落实环保优先,着力构建区域生态文明
  突出节能减排。严格按照依法监管、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要求,坚决关停“五小”企业,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进固体垃圾和噪声治理,全面投运垃圾发电厂。完善扶持政策,发展节能新技术,推进企业自觉节能减排,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突出依法治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主动、执法主力,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制度,加强在线监测监控,基本形成主要污染源和水、气监测网络,严厉查处偷排直排等违法行为。突出截污接管。实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按照主管环通、支管相连、节点通畅、管厂配套的目标,新建污水管道200公里,形成全市污水管网整体布局。结合管网建设和河道整治,进一步检查梳理排污口,合理归并、封堵,推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整合、提标工作,实现达标排放。突出河道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根据财力支持,分清轻重缓急,先重点后一般,先市级后镇村,截污水、清淤泥、拆违章、驳河岸、调清水、造绿化、穿新衣,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整治、长治久洁。突出绿化造林。实施城乡骨干道路、河道两侧、生态林、经济林、城郊森林绿地、石宕复绿和农村四旁植树七大绿化工程,新增绿地4万亩以上。
  三、坚定不移推进统筹发展,大力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紧紧抓住路网建设。全面实施市级主要干道两年决战工程,建成霞客大道,完成澄杨路改造,加快推进芙蓉大道西段、长山大道南段和暨南大道一期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实施文富路、青山路、梅园路(续建)等14条道路工程,重点打通“断头路”,加快主次干道对接和道路环通。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新增、更新公交车100辆,建设公交总站和客运中心。紧紧抓住组团开发。城市客厅全面推进体育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年内出形象。敔山湾新城基本建成环湖路、环山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南菁中学新校区建设。南门地区开发精心组织实施,加快改造步伐。西组团深化规划设计,制定开发方案,抓好重点建设,着力解决片区开发东重西轻的问题。立新地区加快建设立新小学和经济适用房,做好道路、环境等配套工程。抓紧推进“澄江福地”项目,启动建设徐霞客旅游区。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多元投入建设城市,提升经营城市水平。紧紧抓住老城改造。全面实施“老小区”改造,完成“老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平改坡”3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依法拆迁、妥善安置、拆迁到位、属地负责、全面推进、确保稳定的要求,加大拆迁安置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条件。继续推进“四化”工程,完成黄山景区通道三期工程,新增文化建绿20处,完成市镇道路亮化21条。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要求,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成临港新城、新城东公交首末站,自然村公交覆盖率提高到70%。工业进集中区、农业进园区、居住进社区,有序推进“三集中”建设。统筹发展“三农”,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村民自主、共建共享,全面实施村庄整治,确保完成无锡市下达的村庄整治任务,积极研究符合农村发展规律、农民乐意接受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径。深入开展学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争创示范镇2个、示范村35个。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率先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创新。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三大合作”制度和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重点探索城郊接合部“城中村”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研究各类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完善市、镇两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培育镇级财政稳定增长机制,减轻村级财力负担。加快建立长效协调机制,促进金融稳定,争创金融生态区。创新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拓展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社会事业领域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深化对外开放。坚持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外资重大项目的跟踪储备,提高招商实效。坚持产业联动、港口带动,严格把好项目投入质量关、强度关,以现代制造业、港口物流业和服务业带动三大园区开发建设,打造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的核心平台。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外贸出口结构,不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走品牌化经营道路,提高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跨国经营步伐。深化资本经营。巩固主板市场,发展中小板块,突破创业板块,扩大境外上市,增加上市后备企业,努力扩容“江阴板块”,力争上市5家以上。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着力打造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江阴企业集群。
  五、坚定不移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鼓励置业,激发投资创业热情,加快“家家有股份、户户有物业”的进程,推进收入多元化,增加人民群众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开展“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工作,城区实现充分就业全覆盖,行政村充分就业争取达到50%。继续推进“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8万人。继续实施“五年五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五年一万”创业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3000人,创业培训2000人。认真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构建工资分配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成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4万人。完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水平,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率先达到省定标准。扩大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80元。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0万平方米以上。健全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建立以城乡低保、无业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供养为基础,以政府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职工互助、公益扶助、慈善帮助为补充的社会公共救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六、坚定不移繁荣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大力建设文化强市。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幸福江阴的决定》、《江阴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和谐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开放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历史遗产保护整治工作,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繁荣。规划建设江阴书城,积极培育出版印刷、文化传媒、旅游休闲、创意设计、会展广告等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产业活力。繁荣江阴夜晚文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组织市志编修工作。大力建设教育强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教育早期化。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深化达标创优活动,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办学体制,改进办学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教育的全民化。大力建设健康城市。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建设,合理优化市级医院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大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管,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得安心、吃得放心。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老年服务产业。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完成“村村体育健身工程”,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七、坚定不移强化社会管理,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朝阳行动计划”,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突出社会诚信,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三位一体”的诚信建设。提高广电事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幸福江阴建设,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社会民主进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城乡联动,加强社区平台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系。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完善村(居)民依法自治制度,建立民间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继续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和“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深化“平安江阴”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加快建设技防城,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外来人口集中管理和服务,严厉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推进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接待、侨务、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转业军官、退伍士兵安置工作。
  八、坚定不移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全面建立高效的政务工作体系。着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继续清理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主体,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和“阳光工程”,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着力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完善监督机制,形成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计划和资金管理,加大政府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力度,提高投资绩效。坚持从严从紧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公务员队伍。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切实提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减少文件,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坚持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做江阴“幸福大厦”的一砖一瓦,放在墙基重压不垮,放在屋顶挡风遮雨。
 
  各位代表,科学引领发展,和谐成就伟业,幸福昭示未来。让我们在中共江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建设幸福江阴而努力奋斗!

  • 收藏
  • 打印
  • 关闭